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黄仁勋刚走完一趟北京,带着最新一代H20芯片想重新拿下中国市场。
可走一圈下来,他可能没想到,中方已经给他备好了“另一套答案”——用不着了。
英伟达CEO黄仁勋,又来了,悄然抵达北京,熟门熟路,不带高调,不做发布,只做一件事——拜访。
中国国际供应链博览会,他现身了。
接着,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高层见面,再往后,还有商务部和国务院分管外资的高官。
有人以为他来“救场”,其实这次,是来试探气温的,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访问中国。
去年5月他刚来过一次,年底又来一次,当时外界盛传,他是来挽救英伟达对华出口被限制的危机。
2024年底,美国政府收紧芯片禁令,连英伟达特供中国的“H20”芯片都被紧急叫停。
一刀切的管控,英伟达直接砍掉了它在中国超过30%的市场前景。
黄仁勋不傻,他心里门儿清。中国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拿捏的市场。
管制一来,中国政府的反应迅速而清晰:自研提速、国产替代、算法优化、算力联盟,一个接一个动作比黄仁勋想象中还快。
他有点坐不住了。
于是,2025年4月,他跑来北京“低调”登门。
说白了,就是探路,而这次,是试图回归——看H20是否还有市场,看中国还愿不愿再搭一把手。
结果他在北京听到的,不是拒绝,而是沉默。
这种沉默,比直接拒绝更让人发慌。
因为,市场已经不等他了。
2025年5月,中国算力联盟,华为、寒武纪、阿里、百度全面启动“AI国产芯接棒”计划。
6月华为“昇腾星云”完成算法堆叠,训练速度接近H20。
如今清华联合中科院发布推理模型压缩方案,算力利用效率飙升30%。
这些事,黄仁勋全知道。
所以他在北京不再提“领导”这类字眼,说法变了——他说“尊重中国市场”,说“愿意共同进步”。
从“引领全球AI”,到“向中国学习”,黄仁勋变得很快。
这不是外交辞令,这是市场恐惧感。
因为他发现,中国是真的有了替代路径,而且走得不慢。
美国想通过断供让英伟达成为唯一,现在看,不光成不了唯一,反而成了可选项。
很多人还以为,中国AI产业离不开英伟达,黄仁勋也曾这么想。
他曾公开讲,“中国是全球AI系统最复杂的国家”,背后配套正是英伟达系统。
他讲这话的时候,中国正在“悄悄断奶”。
2024年下半年,华为昇腾AI芯片出货量翻倍。2025年一季度,国产AI服务器市场份额首次超过英伟达架构服务器。
这背后有两个因素:第一,美国禁令太突然,逼着中国系统性调整;第二,英伟达自己把优势耗光了。
以往,中国用英伟达GPU,是为了效率和生态,不是因为没得选。现在不得不用“国产”,结果反而催生了系统革新。
几个月下来,市场开始习惯没有英伟达的世界。
字节跳动全面转向自研AI训练平台;腾讯和寒武纪启动兼容改造计划;阿里联合中科院推进算法层压缩优化,避开“卡脖子”。
黄仁勋这次来,是希望在H20解禁后,把失地夺回来,可他没想到,中国压根没停下等他。
H20解禁前几天,国内多家AI公司就公开表态:短期补货可以接受,但不再作为长期架构选项。
言外之意:你来,可以;你走,我们也过得去。
这话说得客气,实则已经传达了明确信号:英伟达在中国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迅速消解。
还有一点特别刺耳:国内开始出现低价替代方案。
昇腾910B在大模型训练中接近A100的性能,但价格下降40%以上。
再加上国家补贴和生态整合,使用成本更低。
以前是追着买A100,现在是对比着挑性价比。
而且,美国的频繁制裁,也让中国企业对英伟达的“安全性”起了疑心。
你今天能卖,明天政策一变又被叫停。企业项目周期长,没人敢把命运押在你头上。
英伟达最怕的,不是卖不出货,而是客户心里不再依赖。
黄仁勋在北京转了一圈,什么都明白了。
芯片管制没有击垮中国,反倒给了中国自研动能,那些看似“临时替代”的国产方案,开始变成“长期架构”。
英伟达曾经的优势,如今变成了沉没成本。
所以他才会说:“中国有世界最强的AI供应链。”
他说的是真话,只不过这次,他不是说给中国听,而是说给华尔街听——要告诉投资人,英伟达还有机会。
可是,我想说,有没有机会,不是黄仁勋说了算。
关键是,中国愿不愿意给。
这次北京之行,黄仁勋没带炫技的新产品,也没讲天花乱坠的AI愿景。他带来的,是一种姿态——低头。
他公开说:“中国的AI供应链是世界级的奇迹。”这话不是客套,而是认怂。
从“全球AI龙头”到“世界供应链钦佩者”,短短半年,黄仁勋的语调彻底拧了弯。
还明确表示:“即使没有英伟达,中国也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句话说出口,等于亲手打破了英伟达对华市场的神话。
以前英伟达被捧得太高,媒体一口一个“GPU霸主”“AI算力核心”,连国内很多企业都把它当作唯一依靠。现在连黄仁勋自己都不信了。
为什么不信了?
因为他在中国看到了一个不靠英伟达也能运转的庞大系统。
不是试验田,是成规模的产业集群。
他看到华为的昇腾芯片已经推向市场;看到阿里云与中科曙光合作,推出完全自研的数据训练平台;看到寒武纪一边对标算力,一边构建开发者社区。
这些他都知道。他还知道,美国的出口禁令其实在变相帮助中国产业完成脱敏。
曾经的技术依赖,变成了战略倒逼。
英伟达越是被管控,中国就越有理由把“自主可控”推到底。
所以黄仁勋才会强调“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共赢”“将继续为中国市场服务”,这些话,听上去很温和,其实透露着某种焦虑。
焦虑的根源不是市场份额的波动,而是英伟达在中国技术生态中位置的松动。
一旦企业决策者发现,没有你也能活下去,那你的溢价空间就没了。
中国已经在训练平台、推理引擎、操作系统、底层模型上逐步独立。就连AI算力调度系统,很多也从英伟达的CUDA体系切换到了国产框架。
这个切换不轻松,但一旦完成,想回头就难了。
黄仁勋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英伟达不再拥有议价权。
曾经他说一句话,国内一票工程师要跟着改架构;现在他一句话没人信,工程师反而只想自建体系,摆脱被动。
这才是他北京之行最深的触动。
他终于明白,中国不再需要“另一个GPU供应商”,而是要一个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AI生态链。
英伟达能不能融进来,要看你愿不愿“服水土”,不是看你有多少专利。
黄仁勋不是第一位“看懂中方信号”的外国CEO,但他可能是感受最深的。
在华为被全面封锁的五年时间里,中国企业完成了一轮惨烈但彻底的产业重构。从手机到服务器,从通信到芯片,没人敢再押注在“可进口”的幻觉上。
英伟达是最后一个被“点名”的核心企业。
H100、A100芯片一禁,中国企业一下子意识到——不快跑就会断粮,不脱钩就得被掐脖子。
这一点,中方没有公开喊口号,但所有顶层政策都往这个方向靠。
从国家层面加速制定芯片产业扶持计划;从地方政府启动百亿级AI产业投资基金;从高校体系放宽人才引进条框,加快大模型训练框架研发。
你以为芯片只是硬件?其实是整条“生死线”。
所以不是中方不需要英伟达,而是这条产业链不能把命运交给任何一家外企。
与其说“中方不再需要英伟达”,不如说“中国必须让自己能不依赖英伟达”。
这个逻辑,黄仁勋也懂了。
所以他最近一次公开讲话,全程避谈美国禁令。反而多次称赞中国生态、多次表达合作愿望。他不提压力了,怕刺激情绪;也不提制高点了,怕暴露短板。
这种转变,说明他知道了——英伟达再想拿着“技术优势”压中国市场,行不通了。
中国AI市场在逐渐自主,也在逐渐冷静。
不是排斥外资,而是重新定义“合作”:你能来,但你得服本土架构;你想卖,但不能控制生态。
黄仁勋还想做老大,中方只愿意把他当朋友。
这不是敌意,是新规则。
英伟达在中国还能走多久,不取决于技术有多强,而是你能不能适应没有话语权的合作。
如果黄仁勋真看懂了,那他还有机会;如果他没看懂,那这趟北京之行,只会让他看清现实——中方已经另起炉灶,你这桌菜,不是主菜,只能当配菜。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