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鲱鱼罐头
“好剑不如好箭,神刀不如神弓”。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身披铠甲的士兵被一剑射中,哪怕箭矢并未直取要害,也会瞬间倒地,再难挣扎起身。
这一幕总让人疑惑,为何看似不致命的一箭,总能让身经百战的士兵失去战斗力。
随着军事考古与医学专家对古代战场遗迹的研究,答案逐渐清晰。
那些中箭倒地的士兵,并非缺乏抗争的意志,而是身体在箭矢造成的创伤冲击下,陷入了“想动却根本动不了”的生理困局。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新浪网】【搜狐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从约2.8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开始,山西峙峪遗址出土的一枚小巧石镞,便开启了弓箭时代的大门。
当时先民们用随手可得的树枝弯弓或绳索做弦,搭配削尖的木杆或竹竿箭,简单却实用。
进入新石器时代,弓箭迎来第一次重要变革。
随着石器磨制技术成熟,石镞大量涌现。
此时的弓箭让人类狩猎能力大幅提升,在与野兽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上风。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成熟,铜镞成为主流,不仅造型多样,有双翼镞、三翼镞和三棱镞等。
同时,弓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商代弓的拊部在射手一侧明显凹陷,拉弦释弓时弓体反向弯曲,能带来更强弹力与更远射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弓箭地位愈发重要,被列为兵器之首。
这一时期三棱式镞盛行,且到战国时,为增强穿透力,此类镞多装铁铤。
唐朝国力强盛、军事发达,弓箭发展也达到新高度。
当时的弓主要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箭也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
清朝时,满族骑射文化盛行,清弓成为代表性弓种,其弓弰和弓臂长度较大,可射发重箭,杀伤力强,实战讲究“长弓巨矢,近人而发”。
伴随着鸦片战争进入中国后,西方先进火器大量涌入,弓箭逐渐退出战场。
可想而知,如果被这些箭矢射中,那可真的生不如死啊。
古代的箭头从不是圆润的木尖,而是为“破坏”量身定做的钢铁利器。
最常见的三棱箭头,三个棱面都磨得比刀还锋利,射入身体时不是“扎进”,而是像三个小刀片同时切割肌肉、血管和筋膜。
更阴狠的是带倒钩的设计,箭头后部的倒刺在射入后会死死勾住皮肉,哪怕只是轻微挪动,都会把周围的组织撕得更烂。
每用一次力,倒钩就往肉里扎得更深,剧痛会像电流一样窜遍全身,让腿肚子瞬间抽筋。
不是不想动,是肌肉已经被疼痛“锁死”,膝盖一软自然就栽倒在地。
若是射中躯干更糟,箭头可能划破内脏,吸气时胸腔里全是血泡,别说发力,连喘气都带着血腥味的剧痛,身体只能本能地蜷缩倒地。
此外,你知道,拉开一张战弓,需要多大的力气吗?
宋代的神臂弓,拉力超过百斤,相当于抱着一个成年人的重量往后拽。
这样的弓射出的箭,速度能达到每秒三四十米,撞上人体时的力道,堪比被迎面飞来的砖块狠狠砸中。
这股力道带来的伤害,远比穿刺更可怕。
并且人对疼痛的承受力有极限,而中箭的痛,早已超过了这个极限。
当箭头撕开皮肉、撞断骨头的瞬间,神经会向大脑发出“紧急信号”,强烈到让全身肌肉瞬间痉挛。
更要命的是,剧痛会让血压骤降,哪怕意志再顽强,身体也会像断电的机器,彻底失去行动力。
据悉,古代士兵身披厚重铠甲上战场,却常被一支看似纤细的箭矢重创,而这些“刀枪不入”的防护装备,为何在弓箭面前频频“失效”?
要知道,古代铠甲再精良,也藏着无数“命门”。
就说步兵穿的札甲,用数千片铁甲片编缀而成,关节处得留着活动的缝隙,不然连抬手射箭都做不到。
可这些为了灵活留下的缝隙,恰恰成了箭矢的突破口。
箭头尖细的“透甲锥”能像针穿线一样钻进缝隙,专挑甲片覆盖不到的软肉下手。
对于骑兵的铠甲更讲究轻便,胸前背后虽有厚甲,脖颈、大腿内侧却只能用薄甲片防护,而弓箭手最擅长瞄准这些“软裆”。
铠甲是死的,人是活的,动态中的防护永远有破绽。
有时候,铠甲甚至会帮倒忙。
当箭矢射中坚硬的甲片,虽然没穿透,那股冲击力也能震得人骨头发麻,内脏可能震裂,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
要是箭头带着倒钩,哪怕只勾住甲片,士兵挣扎时甲片会跟着拉扯皮肉,疼得人瞬间失去力气。
铠甲原本是用来保命的,可在箭矢的巧劲和蛮力面前,它有时更像个沉重的枷锁,让人躲不开、逃不掉。
古代士兵中箭倒地,从不是因为“不勇敢”。
看似小小的箭,强壮的汉子却也扛不住。
当弓弦响起,倒下的不是懦弱,是血肉之躯在冷兵器面前最真实的脆弱。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