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石油河畔,河西走廊之西端。
这里,是玉门。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它承载着我国工业文明的辉煌与阵痛,也缔造着资源型城市“向新而生”的裂变传奇。走进玉门老市区,石油井架与光伏板隔空对话,废旧的居民楼和崭新的生活超市悄然同框,红绿灯熄灭又亮起暗含着时代隐喻,这里正书写着从“一油独大”到“多元共生”的转型史诗。玉门,这座仿佛被时空折叠的老工业城市,就像一本被反复翻阅的史书,不同的时代在这本书上作了不同的批注,在最新的批注里,写着“复苏与新生”。
4月23日
由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
石油工业出版社和玉门油田
联合组织的
“石油工业遗产探访”活动走进这里
见证“折叠”的玉门
玉门老市区有两条主干路,一条是单马路,一条是双马路。沿着这两条路“生长”的店铺和居民,是玉门老市区“记忆走廊”的主要载体。
春日暖阳下,玉门老市区四台路上的白杨新芽随风轻摆。59岁的公交车司机王成军,正驾驶着1路新能源公交车驶过解放门。这条2023年才开通的贯穿老君庙与玉门南站的公交线路,沿途10个站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沉寂 | 繁华褪去的艰难时光
苏联援华专家楼。
“十几年前街上空荡荡,走路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心里发慌。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不愿意离开。”仍居住在玉门老市区的尚先生回忆起曾经的玉门,满怀感慨。
1939年,玉门油田老一井喷出工业油流。这个西北边陲之地从此沸腾,几年时间一座石油城在荒凉的戈壁上拔地而起。1957年,玉门建成新中国首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当年原油产量超过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以上,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蔬菜部。
1956年,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一家接着一家,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下班后,大家纷纷前往职工夜校学习语文、数学等知识。蔬菜部门口常常排起长队,篮球场和排球场上,年轻人尽情奔跑。傍晚,从北坪小学放学的孩子们撒欢地跑过柏油路。7点整,灯光球场准时响起交谊舞音乐,穿着胶鞋的老少随着节奏翩翩起舞……
这是烙在90岁的玉门炼油化工总厂退休职工张纯嘏脑海中的记忆。时隔近70年后,那些生动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
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彼时,玉门油田的石油资源逐年递减,玉门油田的发展进入艰难阶段。2005年,玉门油田的总部和生活区正式迁至酒泉市肃州区,老市区人去楼空,仿佛被尘封在了时代的角落里。
“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月打包行李,搬迁卡车从玉门老市区出发时,五斗橱用棉被裹着,缝纫机绑着麻绳,床板摞成小山。”玉门油田退休职工王玉莲回忆起搬迁时的场景,神情难掩落寞。那看不到尽头的搬迁车队,仿佛是夹在玉门这本史书上的一页书签,提示着一个“章节”的结束。
人少了,城空了,街道静了,这座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城,陷入了沉寂。
生机 | 北坪集市又热闹起来了
玉门老市区。
废弃的居民楼、80年代的百货商场、大门紧锁的老厂区……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
而解放门不远处的新小区“玉润花园”,以及3公里外的化工园区里成排的车辆,又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正在加速追赶。
时空在这里折叠,城市的褶皱里藏着火热的历史,更孕育着盎然的生机。
曾经人声鼎沸、有着玉门老市区“王府井”之称的北坪集市,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又一次迎来了属于它的热闹。在街道两旁商贩的叫卖声中,在拉条子瓷盘的碰撞声里,玉门新的一页正悄然翻开。
近年来,玉门油田加快绿色转型,发力建设新能源项目。玉门市也在抢抓东部地区化工产业梯度转移和“双碳”目标的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积极招商引资,让老市区装上了发展的新引擎,产业集聚再次吸引大量产业工人。
玉门油田逸宁300兆瓦光伏电站。
在玉门油田逸宁300兆瓦光伏电站,成片的光伏板在戈壁滩上铺展为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截至目前,玉门油田绿电总发电量超过15亿千瓦时,可满足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在崭新的玉门油田水电厂新能源建设项目部办公室里,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陈浩正专注地整理数据。这位甘肃学子放弃外地企业抛出的高薪橄榄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玉门新能源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在‘双碳’战略下,玉门油田正构建‘油气并举,多能驱动’的新格局。我将竭尽所能,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陈浩眼神坚定地说道。
乘着政策东风,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2019年,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玉门新市区搬迁到这里。企业依托玉门老市区完备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借助玉门油田提供的水源、蒸汽等生产资料,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公司行政经理郭立刚指着崭新的生产线介绍:“2024年,我司入选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油城拌面王”小吃店坐落在北坪集市的正中央,老板淳水军守望了老市区20年。中午时分,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里,食客络绎不绝。淳水军告诉记者:“最近务工的人多了不少,店里加了一些座位,还经常坐不下。”
生机还体现在这个城市的“色彩”上。在炼油广场,宝石花物业员工杨军正带领团队栽种矮牵牛花。杨军表示,今年春天计划栽种2万株。在老君庙东山石油摇篮碳汇林,他指着规划图介绍,2023年一期已种植1.4万棵,今年二期将完成1.8万棵种植任务。
玉门油田逸宁300兆瓦光伏电站。
漫步老市区,双向四车道的马路上车流不息。玉门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杨志东正在督导四台路旧房改造项目:“64户居民的上下水、暖气、电路都要更新,外立面还要做保温。”看着脚手架间忙碌的工人,他感叹:“两年没来,差点认不出来了。”
中国移动甘肃玉门分公司的刘乐也迎来了越来越忙碌的生活:“从2020年起,新安装宽带的用户数量开始显著增加;从2022年起,企业专线用户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房价从另一个角度标注了玉门的“新页码”。“玉门的房价最低的时候是2010年左右,那个时候几千元就可以买一套房子。现在均价差不多2000元一平方米。”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据公开数据显示,玉门老市区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8年的1家发展到2024年底的20家,工业总产值达23.22亿元。常住人口也由大搬迁后的8000余人增长到1.6万余人,翻了一番。
样本 | 玉门的生存启示录
1000m³绿氢储罐。
“玉门人骨子里有股犟劲,正如这座城市也憋着一股劲。这里曾是铁人王进喜奋斗过的地方,铁人精神一直在。”玉门油田老君庙采油厂员工李寅说。
作为较早一批资源型城市,面对未来的发展,玉门跳出了“生与死”的二元选择,它用“折叠”的逻辑,提供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玉门样本”:既有传统的油田,也有崭新的新能源“试验田”;既有传统重工业的活化石,也有新时代数字经济的“实验室”。
玉门没有简单地用新能源替代“旧石油”,而是让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共生互哺。在这里,1939年老君庙一号井的采油设备变成“历史博物馆”。同时,老君庙油田地下3000多米处仍进行着二氧化碳驱油试验。
玉门油田老君庙一号井遗址。
文化,也赋予了玉门老市区另一种生命力。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年轮”,玉门石油工业遗址的价值逐渐被发现并激活。地窝子、老君庙油矿一号井旧址、玉门炼油厂遗址、铁人窑洞等石油遗址成为文旅IP,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被转化为一堂堂研学课程。如今,这些极具时代意义的“符号”,已成为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打卡地”。
凭借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玉门油田作为全国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及全国十大“工业旅游创新之星”,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价值的普及与传播。近3年,油田已累计接待旅游研学人员30多万人次。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的故事里,正在添加越来越多的“国际IP”。海外,400多名玉门油田员工坚守在西非、中亚大地上;国内,玉门油田依托实训基地及相关生产场站,打造“铁人工坊”,首次为外籍员工颁发“中国石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里正在续写新时代的故事。
在极端的环境中诞生,在奉献的使命中发展,在时代的拐角处探寻新生。“折叠”的玉门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澎湃着赤诚火热的力量。
夜幕降临,北坪市集灯火通明。花店老板付秀红整理着十几种绿植,最贵的幸福树标价130元。“老街坊们现在都爱买花,春天来了嘛。”她笑着说。
红绿灯在付老板的花店百米外的路口亮起,公交车跑起来了,付秀红卖出了她2025年的第一盆幸福树。
记者:马莹莹 宋清海 徐媛 周蕊 许盛洁
图片:李博 黄勇 杨帆 管荫尘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