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这一次,站上C位的不是那些玩转金融模型、预测股市涨跌的“华尔街之狼”,而是三位看上去有点“老派”的学者:79岁的乔尔·莫基尔,来自西北大学,荷兰裔。69岁的菲利普·阿吉翁,法国法兰西公学院的明星教授。还有79岁的彼得·豪伊特,加拿大裔,布朗大学的智囊。

他们得奖的原因,听起来既朴素又有点“残酷”:他们没搞那些云里雾里的理论,而是把一个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老店一家接一家地倒闭,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变得冷清?为什么DVD租售店这类记忆中的场景彻底消失了?但诡异的是,尽管旧事物不断消亡,我们的日子却反而越过越方便,选择越来越多,生活质量不降反升。
这背后,藏着一个你可能听过,却从未真正理解的词:“创造性破坏”。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哲学意味,最早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新的东西不断涌现,颠覆和淘汰旧的东西,这个过程看着触目惊心,却恰恰是推动经济向前滚动的核心动力。
而这三位老爷子做的,就是把这个曾经有点“虚”的哲学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能分析、能实践的学问。用评委会主席约翰·哈斯勒的话说,他们用研究“证明了经济增长不是天上掉馅饼,它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这种破旧立新的机制。一旦停滞,经济就死定了。”

莫基尔教授,更像是一位洞察历史深处的哲人。他关注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创新为什么能够源源不断地发生”。他发现,光是发明出新东西,知道“它能用”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我们得明白“它为什么能用,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瓦特改良蒸汽机,固然厉害。但真正让蒸汽动力技术能够持续迭代,从火车到轮船,再到电力工厂,不断推陈出新的,并不是瓦特造出了第一台“好用”的蒸汽机。而是他以及后来的科学家们,通过热力学原理,彻底搞懂了蒸汽动力的本质。一旦底层原理被吃透,创新就有了方向和依据,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章可循。

莫基尔还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点亮这个洞见:想想以前,你想听遍世界各地的音乐,可能得花大价钱买成千上万张CD,家里堆得像座小山。而现在呢?每个月交点“会员费”,Spotify、Apple Music这些流媒体平台,就能让你随时随地畅听全球。
这种改变,虽然不一定直接体现在GDP的数字飙升上,但它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让获取知识、享受娱乐的门槛大大降低。莫基尔的贡献,就是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才是驱动创新永不停歇的真正燃料。

如果说莫基尔是解构创新的历史哲思,那么阿吉翁和豪伊特,则更像是给“创造性破坏”画了一张精确的“数学地图”。他们用严谨的模型,把这个概念具象化、可量化了。
1992年,他们联手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们用数学模型一步步推导,展示了创新是如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无情地淘汰旧产业、旧模式,另一方面又神奇地催生出新的增长点,带来经济的繁荣。

电商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电商平台以其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优势横扫市场时,无数实体小店面临倒闭,这是“破坏”。但同时,电商平台本身、物流行业、在线支付、直播带货等一系列全新的生态系统也应运而生,创造了无数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模式。消费者获得了更低廉的价格、更丰富的选择;而社会整体的交易效率,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他们的模型更深入地解释了另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的地区创新层出不穷,充满活力;而有的地方却死气沉沉,墨守成规?答案是“制度”。一个创新活跃的社会,不仅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和政策,更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再培训机制,帮助那些在“创造性破坏”中被淘汰的人,能够顺利转型,重新融入新的经济循环。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光有技术还不够,制度保障才是创新的土壤。
很多人一听到“破坏”,心里就犯难:那不就意味着失业、混乱吗?这正是三位学者想要澄清的误解。

莫基尔在论文中就讲过一个故事:当机器织布机取代了手摇织布机,那些靠手工为生的工人确实面临困境。但他们的孩子呢?他们可能会进入棉纺厂,成为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甚至通过学习,成为设计机器的工程师,或者操作电报的新型职业者。
时代前进的脚步不可阻挡,旧的饭碗没了,新的、往往更好的饭碗却会出现。想想十几年前,谁能想到“外卖骑手”、“直播带货运营”会成为热门职业?这不就是“创造性破坏”带来的新机会吗?

阿吉翁更是从自己家族的经历中,深刻理解了这种“破与立”的真谛。他的母亲创办奢侈品牌蔻依(Chloé)时,大胆打破了当时时尚界的传统束缚,用创新杀出了一条血路。阿吉翁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创新者所要面对的阻力:“创新登场时,往往带着伤痕,会被既得利益的旧势力打压,甚至嘲笑。
但只要能熬过去,就是一次华丽的新生。”他也由此深刻反思欧洲的现状:虽然在基础科研领域实力雄厚,但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方面,却因为缺乏风险投资的勇气和机制,导致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逐渐落后于中美。

莫基尔老爷子得知获奖时,正在厨房慢悠悠地冲咖啡。电话那头传来喜讯,他直言:“这比当选教皇还意外!”要知道,他可是犹太人,这幽默感简直无敌。这位快80岁的老人,挂了电话就去遛狗,还说自己不会退休,活脱脱一个洒脱又热爱生活的老顽童。
这次诺奖的奖金是1100万瑞典克朗(大约120万美元),莫基尔独得一半,阿吉翁和豪伊特分享另一半。有个小知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本人留下的遗产,而是瑞典央行在1968年设立的,以纪念诺贝尔。至今,在近百位获奖者中,女性得主却只有可怜的3位,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三位学者的研究,最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类社会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其实都在一种“穷忙”的状态,辛辛苦苦,却进步缓慢。直到工业革命,开启了大规模的“创造性破坏”循环,我们才真正摆脱了停滞,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纪元。
现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这些“新引擎”正在咆哮着向我们驶来。与其被动地恐惧失业,担心被淘汰,不如主动去理解创新的规律,积极拥抱变化,并且敦促社会建立更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在转型过程中,那些暂时“掉队”的人能够得到帮助,重新上车。
就像评委会最后强调的那样:保护好创新的“发动机”,让“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良性循环持续运转,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必须认真作答的“生存题”。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