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与《拂晓报》

彭雪枫与《拂晓报》


  作者:中共商丘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张艳梅


  摘要:在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彭雪枫按照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创办了党报——《拂晓报》。《拂晓报》作为彭雪枫的“三件宝”之一,极大地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在报纸创办过程中,彭雪枫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拂晓报》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图片


  在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彭雪枫按照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创办了党报——《拂晓报》。《拂晓报》作为彭雪枫的“三件宝”之一,极大地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彭雪枫曾说过: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拂晓报》一经问世,就以其鲜明的立场、真实的报道、生动的文字和新颖的版面受到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奏响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响亮号角,形成了以战斗性、鲜明性、群众性和党性为主要特色的传统和作风。在报纸创办过程中,彭雪枫倾注了大量心血,亲临拂晓报工作现场具体指导工作,确立了办报的宗旨,保障了《拂晓报》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在办报过程中形成了拂晓精神,为《拂晓报》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一、彭雪枫确立了《拂晓报》的宗旨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彭雪枫创办《拂晓报》是政治家办报,要求党报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彭雪枫确立了正确的办报宗旨,所以《拂晓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在艰苦的敌后游击区生存、发展、壮大。《拂晓报》在抗战期间,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军民对日斗争事迹、指导部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曾被毛泽东赞誉为“办得好”的地区报纸之一。


  《拂晓报》存在时间长,从1938年9月29日创刊,截止到1946年12月7日,《拂晓报》共出版1159期。《拂晓报(部队版)》直到1958年终刊共出版6000余期,《拂晓报(路西版)》出版了100期,《雪枫报》共出版了114期,《拂晓每日电讯》出版了1000余期。目前《拂晓报》是中共宿州市委机关报,截止到 2024年7月 1日,共出版了 17810 期。是中国现存报龄最长的报纸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团结教育了人民、打击了敌人,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时代的号角,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彭雪枫确立的《拂晓报》办报宗旨主要是四项:


  坚持党性原则。彭雪枫在《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一文中指出:《拂晓报》要是支队全体指战员们的政治上的指南针,部队中军事、政治、民运、文化娱乐工作的导师,是党的唯一的机关报。党的路线、主张、政策、决议以及个别时期的指令,都通过报纸宣传出去。党报要提高沦陷区人民的抗战意志、唤醒民众们的民族意识。要传播中共中央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对于国际政治情况,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精密正确的分析,政治上的远见,诱导人们把握住国际政治局面最基本的一环,认识并把握住抗战中的外交政策。《拂晓报》在彭雪枫的具体指导和关怀下进行新闻活动,时时刻刻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指针。党中央发动“百团大战”,《拂晓报》就报道百团大战并动员部队紧密配合。党中央发动生产和精兵简政运动,《拂晓报》就以生产和精兵简政为中心组织稿件,传播和交流经验。对于持续三年的整风运动更是如此。至于淮北地区的党政军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特点发动和领导的各项运动,则往往是以《拂晓报》为号角发出的。彭雪枫经常向报社人员讲解列宁和毛泽东的办报原则,他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的最高体现。彭雪枫谆谆告诫报社人员,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党性原则。


坚持战斗性原则。《拂晓报》要做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鼓动者、集体的组织者。彭雪枫指出:报纸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报道,报纸的内容应该具有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报纸的最终目的是变理论的宣传鼓动为实际的具体行动。彭雪枫强调,文化、新闻运动,并不比军事的、政治的斗争次要,它要为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起着前导的作用。在创办时彭雪枫提出办报的目的:一是引导并指引新四军前进的方针,反映当地军队的日常生活;二是要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等行为做无情的斗争;三是要和广大群众、各个友军密切地团结起来,坚决执行统一战线。《拂晓报》报道前线指战员对敌伪作战的英勇事迹、辉煌胜利和战斗艺术,报到后方群众和党政机关发展生产、积极支前和热烈劳军的生动场面;报到部队整训学习军政文化以提高战斗素质的火热生活;报到军民合作、干群团结、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正如邓子恢题词所说:把拂晓报成为江淮人民解放的喉舌,成为四师党军建设的号角。


  坚持群众性原则。彭雪枫在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中开宗明义地把党报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突出地提出来。《拂晓报》最初创办的时候,文章难懂,草字、怪字、简字不少。彭雪枫指出:文章不通俗,有深奥的文艺性描写,字体也有标新立异的“创造”,这都关系到党报的群众观点问题。彭雪枫的文章、生动明快的讲话,知识分子和工农同志都容易接受,深入浅出,言之成理,这成了新闻兵学习的榜样、改革文风的动力。在彭雪枫的领导下,《拂晓报》在根据地人民灾难深重的时刻,宣传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映了人民的战斗生活,反映了人民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的创造、智慧、办法和经验,以及群众的生活、思想、要求和呼声等等,代表人民说了话。人民群众是报纸的主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新闻的主要来源,人民群众是报纸的监督者。《拂晓报》的语言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战士、群众和干部都把听读报纸作为一种政治学习和精神享受,《拂晓报》的文风是讲真话、讲事实、讲实在话,所以《拂晓报》才能够有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受到根据地人民的欢迎。


  坚持鲜明的立场。彭雪枫十分重视提高党报工作者政治理论素质,坚持革命立场、观点和方法。《拂晓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立场鲜明,是非界限分明,正确与错误界限鲜明。报纸严格地区分敌我,对敌伪是无情揭露和打击,对友方是有表扬有批评,尽可能地团结争取。对自己方面,则以表扬成绩、鼓励士气为主,但也不放弃在肯定革命本质前提下对错误的批评。彭雪枫一次对报社人员说,就是要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同时,报到要准确,要鲜明地反映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指出,党报的战斗威力,来源于对党的策略理论的理解。而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则是党报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1938年12月,游击支队向日寇、汉奸、土匪、杂八队如麻的睢杞太地区挺进,初战消灭了一批人民痛恨的汉奸土匪武装,军威大振。拂晓报人不顾夜行军的劳累,用最快的速度编刻成一期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捷报,标题是《我们进入睢杞太的中心任务——打击消灭汉奸武装》,得到了彭雪枫的批评。彭雪枫告诉拂晓报人,不讲党的政策,不把消灭日寇放在首位,而突出了汉奸土匪武装是我们打击的中心,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将给反共顽固派以造谣污蔑之机。他给阿乐说:“斯皮多斯的政治经济学宁肯少看一点,党的实际斗争的经验要多下功夫。”还有一次,报社同志在司令部送来的一份战报末尾加上一句“该敌正在我军严密监视中”。彭雪枫看了校样后,立即把报社人员召集到一起,先结合部队的实际战例,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论述,研究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战术。雪枫同志指出,在战报末尾加上的那句话,是缺乏起码的军事常识的表现,并当场宣布了司令部的决定,即以后进行作战讲评时,要吸收报纸编辑参加。彭雪枫坚持党报的严肃性,克服了不够实事求是、不讲战术、虚夸等缺点,使得《拂晓报》越办越好。


二、彭雪枫为《拂晓报》提供了后勤保障


  《拂晓报》创办于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开创之初,游击支队处于作战和行军途中,人力、物力、财力都极为缺乏。作为游击支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领导者、《拂晓报》的创办人,彭雪枫为《拂晓报》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部队东征最初几个月办报遇到的困难很多,两三个人承担着采访、编辑、刻写、印刷、发行工作。奔波终日,征尘未洗,一到驻地就用很不像样的油印工具干起来。彭雪枫鼓励大家说:不管多么困难,《拂晓报》是非健全不可的。随着部队迅速扩大,陆续选调来几位知识分子,于是采编刻写和印刷发行大体有了粗略的分工。


  物力财力最困难的是1939年春荒时期,新四军游击支队扩大到12000多人,同时敌人不断扫荡、顽军多次进攻,军费极其紧缺,指战员每天两顿高粱馍红薯汤,青菜也难吃得起,《拂晓报》的生存报社必需的物质供应面临着极大困难。彭雪枫说:精神食粮比吃菜要紧。对《拂晓报》的物资条件还是竭尽全力支持。游击支队驻扎在永城书案店,支队供给部金库只剩下4块银元。彭雪枫告诉部长资凤,宁肯勒紧裤带,也要筹钱买报社需要的纸张、油墨来维持《拂晓报》的出版。彭雪枫在部署战斗之前,都对参战指挥员交代一条“政治任务”:规定在结束战斗时注意搜索,凡是发现油印机、钢板、铁笔、蜡纸、油墨、纸张和敌伪报刊杂志,一定要派专人送到政治部拂晓报社来。在彭雪枫的影响下,游击支队在战斗结束后,都注意搜索办报需要的硬件设备,一旦发现就如获至宝地送到报社来。游击支队和豫皖苏地方干部都知道《拂晓报》物资补给困难,许多同志慷慨解囊。陈其五、康英从统战区回部队,首先捐献100元。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梁漱溟路经支队驻地时捐助100元。从此在支队和豫皖苏根据地自发掀起了向《拂晓报》献金的活动,为报社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书案店,1939年元旦《拂晓报》出版的4开8张16版,从之前的油光纸一面印刷改为新闻纸两面印刷,报纸开始向正规化报纸迈进,面目为之一新。


  1939年6月,彭雪枫和政治部主任萧望东通过统战关系,从涡阳购买一架新油印机,经过成套工具的改革,报纸字体清晰,套色准确,印数提高到千份以上。


  报社得到军内外热心读者的支持,补充了油印物资,开始了大胆的技术革命,排版印刷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彭雪枫的领导下,仅一年的时间,《拂晓报》就发展为抗日根据地军民最受欢迎的报纸,报纸印刷精美,发行量由开始的三五百份,增至3500份。成为当时国内外极有影响力的政治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品”。


三、彭雪枫为《拂晓报》进行了人才储备


  彭雪枫十分重视《拂晓报》的人才储备。彭雪枫要求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通讯员和通讯网。他要求在豫皖苏边区部队、地方党政干部和群众中,发展二至三千以上以工农兵为主的通讯员,培养工农兵中众多的联系群众的桥梁。在《人民》及其采编人员合并到《拂晓报》之后,又调入江淮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通联部门工作。他多次在干部会、通讯员座谈会上,号召干部、通讯员、编辑、记者都要学做“上马杀贼、下马草檄”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彭雪枫充分利用自己的丰富藏书,经常借给工农兵通讯员和报人阅读,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他经常与报人交谈,耐心阐述党的新闻政策,使《拂晓报》在政治上、原则上减少犯错误的程度,使编辑在理论、业务上得到提高。


  1940年3月,拂晓报社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报人训练班”,学员18人,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等豫皖苏党政领导轮流授课,讲解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新闻理论,报社编辑介绍工作经验和油印技术。学员结业后办起了10多种报刊,如区党委的《群众导报》《党的生活》,淮上地委的《淮上导报》,抗大四分校的《抗大生活》和几个县报。1940年10月,拂晓报社举办了第二期报人训练班,学员7人。这些同志在训练班结业后,迅速成为《拂晓报》部队版的骨干。至年底,拂晓报社人员扩大到近20人,为报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彭雪枫带领拂晓报人形成了 “拂晓精神”


  拂晓精神是彭雪枫带领拂晓报人的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执着追求、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拂晓报》作为一份战地报,自诞生之日起,便跟随新四军指战员穿梭于战地烽火、壕堑硝烟中,一路战斗,一路前进。而当时,也正是全民族抗战最要紧的时候。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彭雪枫带领的新四军部队和《拂晓报》发扬“拂晓精神”,自始至终用“拂晓精神”这个支柱从解决革命理想世界观、苦乐观入手,手把手地帮助培养年轻的新闻兵不断提高办党报的各项基本素质,将抗日的火种播撒在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敌后广大战场上,熔铸起坚强的抗敌堡垒。


  游击支队东征豫东敌后,部队经常打仗。一有情况,报社人员将蜡纸、铁笔、油印滾子往身上一装,钢板往背上一别就跟随部队出发,随军转战江淮平原。北风凛冽的冬夜,部队通过重重封锁线,有时一夜要长途行军100多里,尽管走得筋疲力尽,可是一到宿营驻地,报社同志不顾行军疲劳,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桌子,随后出去采访,回来后立即写好稿件,展开蜡纸,刻写出报。


  环境虽然艰苦,可奋发、勇敢、朝气、进取仍是四师部队的精神风尚。彭雪枫将军在帮助年轻新闻兵“三炼”(炼思想、炼韧性、炼人——有理想的人)中,注重培养他们党报工作者的革命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革命的苦乐观。每当父亲他们累得腰酸腿疼,或因工作急得满头大汗时,彭师长就给他们讲当年毛主席等在白色恐怖下冒生命危险办报的故事,“困难大得很!是提着脑袋干的,因为他们是解放全人类、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家!”


  看到拂晓报人在刻印中因一些技术问题而为难时,彭师长再三鼓劲,要他们当埋头苦干的“无名英雄”,并对他们讲了共产党人和拿破仑对待困难的态度,鼓励有加地说:“拿破仑曾说:‘字典里没有难字’。他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承认有难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共产党人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者,又是革命的硬骨头,应该不回避困难,永远是向着困难进击的。”


  在彭雪枫的鼓励下,拂晓报社人立下宏愿:要用艰苦奋斗精神办好《拂晓报》,做油印报的五自(自采、自编、自刻、自印、自发)的多面手。他们在每天的伏案刻写中送走了漫漫长夜,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拂晓曙光,尽管双脚冻裂了口,手指磨出了厚茧,他们仍是日复一日地勤奋工作着。当


  时报社有位同志写过这样一首词,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深人不寐,


铁笔刻画到天明。


五、亲临办报一线,具体指导工作


  彭雪枫亲自担任党报委员会主任,经常亲临办报一线,具体指导工作。彭雪枫定期开会研究报纸工作,为《拂晓报》亲自审改稿件。自《拂晓报》创刊的那一天起,每一期报纸印出的大样都亲自把关,用红蓝铅笔在报纸上圈圈点点、打记号、做眉批,肯定成绩、记下缺点,发现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的文章、标题、提法,马上派秘书或警卫员把批过的报纸大样送给报社,修改后重印、发行。


  彭雪枫灵活运用党报这个媒体,通过《拂晓报》教育发动、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无论在艰苦进军的路上,或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都亲自为报社撰写社论、通讯、评论员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彭雪枫共为《拂晓报》撰写100多篇文章,有的是对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的阐释,有的是为了发动群众,有的是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还有的是对时事的评论。在关键的时刻,起到了社长、编辑和通联主任的作用。针对进行中的战斗工作,制定出写稿内容和组稿计划。为了提高办报水平,彭雪枫倡导了评报活动,有尖锐的批评,也有表扬。有开会时的总结,也有个别谈心或书面指出等多种形式的探讨。每逢周年纪念和百期纪念,彭雪枫都帮助全面系统总结经验和提出新的迈进方针和出版任务。《拂晓报》自创刊以来,不断蓬勃发展,离不开彭雪枫在新闻宣传上的悉心指导和亲力亲为。彭雪枫曾经设想,有一天战争结束了,他去当一名新闻记者。


  彭雪枫精心地保存了一整套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用浅蓝色布面做封面,并且亲笔写上“心血的结晶”5个字。他曾说过,“我革命半生,两袖清风,只有这几箱书和《拂晓报》”,是我唯一心爱的财产。


  在彭雪枫的正确领导下,《拂晓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加深了根据地和边区群众的联系,鼓舞了边区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党报的喉舌作用。《拂晓报》成长为“华中油印报之冠”,曾发行到莫斯科、列宁格勒、纽约、加拿大、香港、南洋等各大城市,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被视为“中国的奇迹”“豫皖苏沙漠中的甘泉”,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在豫皖苏根据地的生动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历史   拂晓   彭雪   报社   党报   报纸   支队   报人   部队   油印   工作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