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餐饮圈最热的瓜,莫过于西贝预制菜风波。
9月10日,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直接把西贝送上热搜。
随后,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火速回应:“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结果呢?事情并没有平息,反而越闹越大。
冷冻鱼、浓缩鸡汤、厨师没证……各种争议接连浮出水面,西贝一时间陷入信任危机。
可有趣的是,另一家餐饮巨头萨莉亚,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几乎没人骂,反而财报亮眼:2024财年,萨莉亚全球营收2245亿日元,同比增长23%,中国内地市场营收超25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同样是“中央厨房加半成品配送”,一个被骂惨,一个却被爱到不行?
“预制菜”三个字,早已成了餐饮圈最敏感的词汇。
从学校食堂到婚宴酒席,从连锁餐厅到街边小馆,只要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消费者第一反应就是“偷工减料”“不新鲜”。
其实,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它能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口味稳定,在欧美、日本已经是常态。
中国市场也一样:2023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万亿元。
问题出在哪?
在国人的餐饮文化认知里,“现炒、现炖”几乎是基本要求,尤其是中餐,讲究烟火气和手艺感。
更现实的是,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情绪,只要有一个品牌被质疑用预制菜,舆论就会迅速扩散,“不新鲜、不良心”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掉。
西贝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贵、模糊、翻车。
西贝人均消费在120元左右,这个定位意味着顾客对品质的期待极高。
可当顾客发现菜品可能是“中央厨房+半成品”,心理落差直接放大。
“你卖我的是现炒的价,却给我的是预制的货。”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一个劲强调“我们没有预制菜,只有中央厨房,符合标准”。
问题在于,消费者并不关心你在法律或行业标准上如何定义。
他们更在乎的是是不是现炒现做?如果答案模糊,便容易被理解为“文字游戏”。
当舆论汹涌时,西贝选择了硬刚路线:起诉罗永浩、发布声明、公开后厨。
可惜,展示的画面却出现冷冻袋装鱼、鸡汤桶等细节,更坐实了消费者心中的怀疑。
结果就是愈演愈烈,求锤得锤。
和西贝的“焦头烂额”相比,萨莉亚的故事简直是反差萌。
14元的意大利面、22元的披萨、8元无限畅饮的饮料......
这样的价格,让无数学生党第一次走进西餐厅时感叹:“原来吃西餐也能这么便宜!”
价格低到位,消费者自然不会苛责。
而且跟西贝不同的是,萨莉亚从不避讳自己依靠中央厨房和半成品配送。
顾客也知道,这么低的价格,不可能是现点现切的牛排,既然大家心知肚明,就不存在“被骗”的感觉。
虽然算不上惊艳,但披萨、烤饭、焗蜗牛等,都能满足基本口味需求,很多人甚至觉得:“比它好吃的没它便宜,跟它一样便宜的没它好吃。”
这种性价比,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为什么萨莉亚能做到便宜还赚钱?
背后有一整套商业逻辑。
1. 中央厨房规模化降本
所有原材料集中处理,统一配送门店,店员只需简单加热或组合,就能上桌,效率高、人工成本低、稳定性强。
2. 精准选址,装修简陋
萨莉亚的门店常常开在商场角落,而非最贵的核心位置,装修土黄色卡座、窄过道,租金和装修费省下了,成本自然压低。
3. 极简服务,提高翻台
服务员不会帮你拉椅子,上菜直接端盘子,不搞花里胡哨的服务,甚至拖地都靠自动加水拖把,这让人力效率大幅提高,翻台率高得惊人。
4. 直营模式统一管理
不同于加盟扩张,萨莉亚坚持直营,这样既能保持菜品标准化,也避免了加盟商在成本和品质上的乱操作。
这一整套组合拳,成就了萨莉亚的低价优势。
核心在于消费者讨厌的不是预制,而是被当傻子。
萨莉亚不但收低价,甚至公开承认半成品,反而让人心安。
在这种心理对比下,消费者会觉得:“我知道你是中央厨房,但我只花了30块吃饱,挑什么毛病呢?”
更重要的是,萨莉亚成了无数学生的青春记忆,对年轻人而言,它不仅是餐厅,更是一种情怀。
这种情感滤镜,加深了口碑的正向循环。
“预制菜之王”萨莉亚,没人骂,因为它做到了三点:
便宜、透明、对得起价格。
西贝被骂,不是因为用了中央厨房,而是因为在高价与模糊的双重叠加下,消费者感觉被当成冤大头。
餐饮的未来,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而在于能不能和消费者坦诚相待,能不能用合理的价格赢得信任。
这才是餐饮的底层逻辑:把顾客当朋友,而不是当冤大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