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的决策正确与否,会对很多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他一个人的决策,可能关乎着很多人的生死。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因为决策失误带来的灾难,这三次灾难中的任意一次,都使得中国的发展停滞了几百年。
你知道这三次失败的决策吗?这三次决策都是谁决定的?
西汉末东汉初,刘秀用十二年的时间,将大汉的国土都拿了回来,完成了心中的执念。
自从王莽篡汉之后,全国各地的反贼都看到了机会,有很多人都趁着天下大乱,割据一方,想要自己当皇上。
但是他们有这个胆子,却没有这个实力,刘秀把他们全给收拾了。
天下太平之后,刘秀开始关注民生方面的事,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天下百姓就剩下两成了,有八成的百姓都死在了战乱中。
刘秀对此感到遗憾,但这就是战争,战争就是一台吃人不吐骨头的机器,一般百姓很难逃出它的巨口。
从上帝视角来看,刘秀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只想劝降众人,并不想跟人们拼个你死我活。
刘秀之所以被称为“铜马帝”,就是因为他在击败铜马起义军之后,并没有杀掉他们,而是将他们收入麾下,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人。
这次收编让刘秀尝到了甜头,从此他喜欢上了收编,哪怕是敌人来投靠,刘秀也愿意接受,哪怕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刘秀也欢迎他们。
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他们本想趁乱攻占中原土地,结果却被刘秀给截胡了。
因此在刘秀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少不了要被这些少数民族威胁,如果是一般的皇帝,肯定不会对这些少数民族有好脸色。
就比如说汉武帝,他主张征服这些少数民族,整个西汉都是这种想法。
而到了王莽时期,他主张将这些少数民族全部吸纳到中原来,组成一个大民族。
而刘秀与他们都不一样,刘秀主张“友好友善、自治互助”,他将北方的土地直接让给了这些少数民族,让他们也能有一块休养生息的土地。
刘秀的这一决策让这些游牧民族感动不已,从此这些人不再与中原为敌。这一招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避免了民族间战争的爆发。
刘秀这个决策在当时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俗话说,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当游牧民族通过休养生息变得强大之后,他们又开始觊觎中原的土地。
自从刘秀去世之后,游牧民族引发的动乱愈演愈烈,皇帝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去守卫边疆。
东汉末年,魏国在北方边疆安排的兵力,不比南边少,而且曹操还有消灭乌桓的壮举,因此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敢惹魏国。
但是到了晋朝的时候,八王之乱直接让晋朝无兵可调,这些游牧民族很快便发现了这个机会,开始进攻中原,或者在中原起义,于是便有了“五胡乱华”。
这些游牧民族完全忘记了当年的恩情,只顾着抢占地盘,刘秀当年的善良之举,却导致了几百年后的一场大动乱。
虽然这次动乱的主要责任人还是晋朝,但是当年“引狼入室”的人还是刘秀。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句话确实是有一定真理的。
有了东汉的失败教训,唐朝学聪明了不少。唐朝皇帝为了防范边疆异族的入侵,在边疆设立了“军镇”。
顾名思义,军镇就是军队驻扎的小镇,由于戍边是个长期任务,因此士兵们的住宿和生活就成了问题,而一座小镇便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唐玄宗在位时期,这些游牧民族又开始蠢蠢欲动。为了保卫边疆,唐玄宗将大量的军队调到了边疆。
为了让这些士兵能正常生活,唐玄宗扩充了大量的军镇,使其规模越来越大,然后就有了“藩镇”这一概念。
藩镇相当于一个军事基地,军事基地的最大长官是节度使。
节度使这个官最开始设立的时候,就是负责管理藩镇,只是一支军队的将领。
但是由于“藩镇”实在太复杂,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官能管的了,因此朝廷不得不给这些节度使一些权力,让他们负责治理和管理藩镇。
在这些节度使的治理下,藩镇越来越繁华,也越来越复杂,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到最后的时候,节度使已经拿到了藩镇的民政大权以及财政大权,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有的军政大权,这些节度使完全可以割据一方了。
如果这些节度使忠于朝廷,那还好说,但是这些手里有权有钱的将领,又怎么会没有私心?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这些节度使越来越肆无忌惮了,他们甚至可以直接拒绝朝廷的命令,皇帝的圣旨在他们眼里,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现在的藩镇节度使敢不听诏令,以后的藩镇节度使就要自己发布诏令了。
藩镇制度其实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给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力。
唐宪宗被杨玉环迷得晕头转向,根本就没有想到增强节度使的后果,因此他做出的决策才会这么“离谱”。
唐朝末年,朝廷已经被完全架空,各地的藩镇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国家,这些节度使成为了土皇帝。
公元907年,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逼迫唐哀帝,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唐朝就此灭亡。朱温建立了“大梁”,史称后梁,名为“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始了。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办了两件大事,分别是编纂《永乐大典》和支持“郑和下西洋”。
郑和带领船队出海,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我们也就不会落后西方那么多年了。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即位之后,并没有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所以叫停了这项活动。
朱瞻基不但不让郑和出海,他还不允许任何人出海,这便是最初的“禁海令”。
朱瞻基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停止发展,而是为了抵御海上贼寇。但是这种因噎废食的决策,实在算不上明智。
明朝的皇帝们不但没人发现这一点,还将这条决策坚持了下去。
但是一味地忍让只会换来更猖狂的敌人,明朝末年的时候,海上贼寇还是来了。
当时的贼寇还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东南沿海的将领们可以击败他们。
等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海上贼寇的大炮已经能直接轰开“闭关锁国”的大门了。
如果我们没有禁海令,没有闭关锁国,肯定不会落后西方几百年,以至于被人家打得还不了手。
刘秀放胡人南下、唐玄宗给节度使加权、朱瞻基下令禁止出海,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错误的三个决策。
每一条决策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至今没走出这三条决策带来的苦难。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