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第一次月考:为什么学得很努力,却依然考砸了?

作为一名新初一生的家长,最近我也收到了不少姐妹发来的“哀嚎”信息——

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单,真是惨不忍睹啊。


我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班有个家长小群,大家的期待值已经从小学时的“能不能上90分”,瞬间降到了——“别倒数就好”“别是个位数就好”“能超过平均分就谢天谢地了”。



最近我也陆续收到Joshua的成绩单。

他所在的班级,整体难度确实比较高,所以他的成绩也只能算中规中矩


面对一个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训斥肯定会伤感情,可什么都不说也不行。

所以我换了个思路,这番话也是我对“月考考砸”的心声吧。



坦白说,我反而觉得,初中第一次月考,考砸了并不是坏事。

因为这场考试,是孩子真正意识到——

小学和初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经常跟姐妹们说(也包括对我家两个孩子说):

小学阶段的成绩,往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而初中第一次月考,就是让这个假象彻底破碎的时刻。


比如:


小学靠“文科思维”学数学的,这次大概率要翻车;


平时做题不打草稿、过程随手写的,这次也会栽;


英语和语文平时积累少的,这次会被狠狠敲打;


觉得粗心马虎没关系的,这次卷面分数会让你明白,考场才不讲感情。

……


其实早在去年,我就听不少广州家长说过一个“传统”:


初中第一次月考,必有暴击。

现在轮到自己孩子亲身经历,也算是早有心理准备。


因为考都考完了,成绩也就那样了,生气和焦虑都没用啊。

关键在于:怎么陪孩子复盘。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

初中第一次月考后,家长到底该怎么陪孩子一起,迈过去!



①考试考砸,暴露的是学习方法的漏洞


小学阶段考砸了,你是不是也习惯对孩子说,“你就是太粗心了”“不认真”?


或者孩子也可能很习惯回复你说,“我就是看漏题了”“我就是不小心”?


但到了初中,这些理由就彻底失效了。

因为那些所谓的“粗心”,往往都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你可以随便拿一个学科知识点,问问孩子:

“这个概念你是理解的?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多孩子小学时成绩不错,其实是靠记忆和套路在支撑。



到了初中,这套体系很快就会失灵。

因为初中题目的知识密度更高、题型变化更多、考察要求也更复杂

这意味着——

要是思维还掉链子,那就更难考出成绩了。


从现在开始,升级学习方法是很必要的。


那初中生的学习方法,高阶段位是什么呢?


比如,让孩子现在开始学习一个非常经典、实用,而且在哈佛大学也广泛应用的学习策略——


SQ3R学习法

△记录在哈佛官网的“学习法”


它是一个专门针对阅读与理解教材内容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孩子从“被动输入”变成“主动思考”,让学习更高效、更有深度。


这不仅适用于文科,也一样适合理科方面的自学和预复习。


那要怎么做呢?我们来拆解一下SQ3R代表什么。


S—Survey(浏览)

初中生了,可千万不要再一上来就死读书。


平时阅读文本的时候,先“浏览”整章内容:


看标题、小节、插图、练习题,形成对整篇内容的全貌感。


这能帮助你快速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建立知识框架,而不是碎片化地东记记西背背。



Q—Question(提问)


在浏览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

看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写下疑问:


“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这个定理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会成为后续学习的导航。


特别是数学,搞懂这些定理、概念的推导过程,熟悉每一个小问题,基础题才不会丢分啊!



R—Read(阅读)

带着问题去读,把阅读从“输入”变成“探索”。


此时的重点不是通篇划重点,而是去找答案


其实背后锻炼的,也就是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不是空荡荡的大脑……!!



R—Recite(复述)

合上书,试着自己讲出来。

可以口头讲、也可以写下来。


这一环是检验理解最关键的步骤。


如果讲不清楚,就说明没真的懂!!



R—Review(复盘)

最后一步,是间隔复习


不要学了不复习,要保持间隔复习的频率。


可以把之前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定期抽查,尝试回忆答案。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长时记忆”,而不是考完就忘,短期记忆靠不住呀。



②考试考砸,暴露的是:你以为你会,其实你不会


先说一个结论:“看完了”和“掌握了”,根本不是一回事。


很多孩子可能会有一种错觉:“我看过一遍了”“我听懂了”“我划过重点了”,就代表自己掌握了。


但其实很多孩子只是停留在:我对这知识点挺熟悉的,可是却没有真正理解透彻。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现象叫:达克效应,指的是:


能力有限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


看笔记、划重点、反复读教材,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掌握感。


就像看了好多遍游泳教程,真下水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游。


所以,为什么有些孩子看起来天天在学习,但一到考试就脑袋空白?


因为他们只是在进行被动输入而已!


小学可能被动输入影响不大,初中因为考试密度和难度上去了,一下子就暴露了!


因此,初中的学习,一定要掌握主动输出的方法,从“看懂了”转变成“掌握了”,可以让孩子尝试这样做:


自己出题并写答案

换个角度,像老师一样思考:我会怎么考呢?

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孩子真正理解知识逻辑,才能彻底跟“死记硬背”说再见!!



用卡片写知识点与例题

别让知识堆在脑子里变成“一锅粥”,把它们拆开、写下、再串起来,这样记得更快,也更容易看出逻辑联系。



讲出来(哪怕讲给空气听)

把知识讲出来,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最好方式。


能讲清楚,才算真正学明白。


画思维导图、做小测验

通过思维导图列知识框架,可以让知识结构持续复现,记得更牢、更透彻。



听课时,同步做笔记

一边听、一边看、一边写,调动大脑的多个感官通道,让学习更高效。


只看不记、只听不写,都没有“听看写”并行高效。



以上这些练习,都是心理学上最强的记忆机制——


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主动回忆的效果远超被动阅读!


它不仅能提高记忆的持久性,还能让知识真正刻进大脑,不会那么早就被遗忘掉。


③考试考砸,暴露的是时间管理与学习节奏的薄弱


进入初中后,相信你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学习的难度和密度都在成倍增加。


考试考砸了,我们带孩子一起回顾考前半个月看看,孩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学习节奏,来准备考试的?


我那次跟Joshua说,我觉得他并没有真的很重视这次考试,也是包括了学习节奏的混乱。


也许你的孩子也在“救火式学习”——


今天哪个科目有测验就突击哪个,明天换个老师布置作业就临时抱佛脚。


这种状态下,孩子看似在学,其实只是被任务推着往前走。



学习节奏被外部驱动,而不是自我规划的结果,就是:


越忙越乱,越学越焦虑;


复习总是赶不上考试;


永远处在“昨天刚学,今天就忘”的循环中……


长期以往,怎么可能保持考试的稳定发挥呢?


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时间管理的关键,是“预判”。


初中真正的时间管理,不是每天盯着钟表算分钟,而是要建立预判能力


孩子需要通过这次的复盘,慢慢学会三件事


① 看懂一周节奏表

哪天科目多、哪天作业多、哪天会考试,考试的范围……要能预判。

这样才能安排出复习缓冲区


② 把任务“块状化”而不是“线性化”

比如,做作业、整理错题、背诵、预习,不要排成一条长长的清单。


要按类型分区,集中完成,形成自己的大脑“劳逸结合”的切换节奏。


③ 学科要盯好“关键突破口”

不要追求每科都学一点,而要有主线目标


知道自己的优势、弱项,非常重要!


比如这周数学主攻几何,语文主攻阅读,定好关键突破口,只干一件事,才能看到明显的进步。


一旦建立起学习管理的节奏感,孩子的学习才能从“被动应付”进入“主动掌控”的状态,才会真正跟得上初中的学业标准。




不管成绩如何,第一次月考都结束了,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考试。


唯有平常心,才能走得远。


初中的考试,至少在中考之前,都不是一场“输赢之战”,而是一面镜子。


若遇到“暴击”,也不是打击,而是提醒。


它提醒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不只是换了一所学校,更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态。


知识密度更高、节奏更快、挑战更复杂。


但这并不是焦虑的开始,它是成长的起点。


当孩子能从一次月考中,学会反思、调整、坚持、再出发,那这场“考砸”的意义,就远远超过分数。


毕竟,学习的意义,并不由成绩单定义,而是——

孩子在挫折里,学会了修复、思考、前行的力量。


越挫越勇,也是初中生的必修课!


互勉,yours,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育儿   月考   努力   孩子   初中   考试   知识   节奏   成绩   重点   学习方法   主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