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
45岁的知名歌手林俊杰
在北京举办演唱会时称,
自己去年4月被诊断出心脏疾病,
每天都要靠药物控制。
“这个消息真的让我震住,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生命的沙漏加速了,我还能唱多久?这个问号,突然变得好真实,但我告诉自己,就算心跳乱了节奏,我还是会继续努力。”
(图@林俊杰个人微博)
其经纪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林俊杰一直有定期接受医生检查,巡演结束就会安排更多的休息时间,好好养身体。
消息一出,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众多网友留言送上祝福。
(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此前,有现场歌迷透露,林俊杰在演唱过程中,疑似一度因疼痛而直不起腰,背对观众擦拭面部,随后气息回稳后又继续唱歌。还有粉丝表示,看到林俊杰近期佩戴了可检测心率的手环。
有心内科专家表示,虽然没有看过林俊杰的病史,但通过他所说的“心跳乱了节奏”并佩戴监测手环推测,可能存在心脏节律方面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
心脏好比人体的发动机,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逐渐衰老。
然而,
有不少心脏疾病也会盯上青壮年,
一次不起眼的“隐隐作痛”,
就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当感到心脏不舒服时,应该做什么检查?
哪些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发出的警告?
怎样做能更好地养心护心?
有心内科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林俊杰的陈述与表现,推测其可能存在心律不齐方面的问题。
其中,早搏是导致心律不齐的常见原因之一。专家提醒,有早搏的年轻人并不占少数,这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有关。
其中,生理性早搏与生活习惯有关,包括压力大、经常熬夜等,造成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异常。
病理性早搏可能与心肌缺血、冠心病等心脏基础疾病有关。
早搏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心里“咯噔”一下,或感觉心脏突然有一下没有跳动。
当24小时早搏次数在1000次以上,就可以认为是频发早搏,需要使用口服药物来控制。严重早搏则需要考虑手术。
说到心脏疾病,不少人会笼统地认为就是“冠心病”,其实,心脏相关疾病种类繁多。
为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将心脏疾病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
结构性心脏病——“建筑”问题
心脏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
如果把心脏看作一处“建筑”,如果“房间”“墙壁”“房门”等出现缺损,这种解剖形态或功能的异常会直接影响泵血效率,从而导致结构性心脏病。如:
房间隔缺损,好比心房之间的“墙壁破了一个洞”,会增加心脏负担;
肥厚型心肌病,好比心脏的“墙壁”异常增厚,导致室内面积变小,装不下多少血液;
三尖瓣关闭不全,好比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门关不上”,导致血液总往回倒等。
心脏血管疾病——“水路”故障
血管是心肌的“能量通道”,负责把血液养分输送到心肌,让心脏能正常跳动。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一系列因素,血管内出现斑块,就像长期使用后“水管”内沉积的“污垢”。
当“污垢”堆积让管道变窄超过50%,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也就是常说的冠心病;
当狭窄超过70%,就可能导致心绞痛;
当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就会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
心脏电路问题——“电路”故障
心脏还有一套“电路”系统,控制心脏每分钟60~100次的规律跳动,并使心室收缩,泵送血液至全身。
举个例子:
如果“发电厂”(窦房结)的“发电”频率异常加快,使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则为窦性心动过缓;一旦停工超过5秒钟,即窦性停搏,心脏会暂时失去跳动指令,人就会晕厥。
如果“输电系统”出现故障,心室或心房还可能“私自发电”,偶尔提前一次发出电信号,称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如果乱发信号毫无规律,导致心室或心房无序颤动,称为室颤/房颤。
提醒:
以上三大类心脏问题,并非都是独立存在,比如病毒性心肌炎既涉及心肌结构损伤,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一个部分出问题,很可能累及其他环节,因此,临床诊断中需结合具体病因、检查结果细化判断。
此外,病毒性感染、甲状腺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肺部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原发位置“不在心”的疾病,也可能给心脏带来损伤,需要结合症状进行排查。
一般来说,当心脏出现问题,可能会有一系列症状,如胸痛、胸闷、憋气、心慌、心悸等。
偶尔出现这些症状,特别是在运动和紧张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心脏出现问题,但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1
最凶险的莫过于心脏骤停——如果失去脉搏、没有呼吸和意识,旁人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有条件时使用AED,并向周围人呼救,拨打120。记住!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
2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高度怀疑心梗的可能:
疼痛:一般为胸部持续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牙齿、左肩、背部等部位,疼痛通常超过20分钟,且休息后不缓解;
心悸:即心跳加快或节律不规则;
呼吸困难;
大汗淋漓;
烦躁、恐惧,甚至有濒死感。
心梗越早救治,效果越好,最重要的是立即拨打120,及时送医。
3
如果症状较轻,如心脏隐隐作痛或心慌时,不妨这样简单自测,视情况及时就医:
触摸脉搏:可用手指探测或借助相关仪器,看心率是否规律(正常为每分钟60~100次),是否过快或过慢,以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
监测血压:正常血压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要注意。
自我感觉:如果近期活动耐量明显下降,比如稍微活动就出现胸闷、气喘、心慌,则要排查是否有心功能下降问题。
除了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日常还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人群、老年人、体重超重者、高血脂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长期不健康饮食及作息紊乱的人等高风险人群,更要注意。
控制体重与腰围
中心性肥胖是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除了避免体重超重,还要避免腹部肥胖,建议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血糖、血脂异常者还要定期复查。
适度、规律运动
一般建议,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也可每日进行30分钟运动。
关注心率健康
风险人群要做好定期监测,有条件的可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动态心率。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成年人建议保证睡眠时长6~8小时。夏季宜晚睡早起,适度午睡,有益养心。
如果频繁出现早醒、易醒、失眠、打鼾、白天嗜睡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保持心态平和
养心最忌情绪波动大,日常尽量保持心态平和、精神放松,静养身心才能更好地养护心气。
均衡、饮食清淡
饮食讲究均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少盐、少油、少糖,少吃超加工食品,且注意进食不要过快、过饱。
END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