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芯片几乎一片空白,为什么不担心被卡脖?办法让美国也叹服

2022年3月,俄罗斯在乌克兰方向发动特别军事行动。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新一轮制裁风暴,尤其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一纸禁令切断了俄罗斯获取高端芯片的渠道。芯片,作为现代装备的“神经系统”,一旦被掐断,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军工、航天、通讯都要陷入瘫痪。

可奇怪的是,俄罗斯并没有如外界预期那样崩盘,反而在制裁中越战越强,甚至连美国都承认,想彻底“卡死”俄罗斯并不容易。这到底是为什么?芯片几乎一片空白的俄罗斯,靠什么挺住了?他们又是如何在“芯片战”中化险为夷的?

苏联在芯片领域最辉煌的时刻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苏联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系列计算机已经能和美国的产品叫板,芯片基本自给,军用系统完全不怕外部封锁。

1962年1月,苏联电子工业负责人肖金向赫鲁晓夫递交一份报告,提出在莫斯科打造一个微电子科技城。计划一旦成功,莫斯科或许能成为“东方硅谷”。那年夏天,在莫斯科郊外,一片空地上开始建设高科技基地。此后十年,1.3万人涌入这里,几十家半导体公司拔地而起。

但苏联的芯片梦没能走远。技术路线选错了方向,原本应该重点发展晶体管,结果转头研究电子管小型化,企图让它在核大战中抗住电磁脉冲。事实证明这是一场代价巨大的误判。电子管尺寸太大、效率太低,根本无法满足芯片微型化的需求。

美国这边,晶体管技术越做越精,量产能力大幅提升。而苏联在制造工艺上逐渐落后,后期只能像素级复刻美国芯片,却始终复刻不来核心技术。等到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这场芯片竞赛也分出胜负。红旗落地,俄罗斯的芯片产业跟着一同崩塌。

到了2000年代,俄罗斯芯片制造水平还停在90纳米,而美国已经进入14纳米、7纳米,甚至3纳米时代。俄罗斯高端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尤其在民用领域,进口比例超过90%。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美国第一次大规模对俄罗斯实施芯片禁运。光刻机、EDA软件、高端芯片一夜之间全部断供。

俄罗斯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们没有崩溃,而是迅速采取一系列“非常规”手段。首先是“军用优先”策略。俄罗斯清楚自己在民用市场竞争不过国际大厂,干脆把资源集中在军用芯片上。这类芯片对体积、功耗要求没那么高,最重要的是稳定、抗干扰。

于是,模拟电路、电子管技术重新站上舞台。这套“复古”路线虽然不时髦,但在防空导弹、战斗机雷达中表现稳定,被证明非常适用于高强度的战场环境。比如S-400防空系统,就是用的电子管和模拟电路,照样能精准打击目标。苏-35战机雷达系统,也采用自研芯片,性能不输F-35。

俄罗斯芯片走不精,就走“粗”。小的搞不了就搞大的,只要能打仗、能抗干扰、能用得住,那就是合格产品。这一点,美国也不得不服。你可以封锁制裁,但你没法阻止俄罗斯用“另类思维”绕开技术瓶颈。

俄罗斯并未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中国是最大芯片进口来源国,占比超过50%。中俄之间的军工合作也日渐紧密。像“布拉莫斯”导弹,就是俄罗斯与印度联合研发的典范,速度快、打击强,技术上互为补充。

俄罗斯还通过中转进口、灰色渠道,从东南亚绕道获得部分芯片和设备。虽然不稳定,但足以维持军用系统运转。2019年,俄罗斯工业与贸易部公开数据:当年芯片进口额超过30亿美元,占国内需求的九成以上。

2014年起,俄罗斯政府推出“电子工业发展计划”,设立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提供国家订单,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芯片70%自给。

虽然这个目标仍未完全达成,但确实带动了一批企业起步。比如“Baikal Electronics”和“MCST”等公司,开始研发“Elbrus”处理器。性能虽不敌英特尔,但已经能用于雷达、军用计算机、国防系统。

2022年,制裁升级,西方品牌大批撤出俄罗斯市场。汽车、手机、电脑几乎全线“断供”。俄罗斯没慌。他们清楚,民用芯片可以靠中国替代,军用芯片一直靠自己撑着。

芯片这东西不是衣服鞋子,看着像不代表能用。俄罗斯用不上5纳米,但用28纳米、90纳米制造出来的芯片,照样能让导弹精准飞行。他们还研发出一种叫“激晶体振荡器”的新技术,对抗电磁干扰效果极好,主要应用在高超音速武器系统中。

这种方式,美国没法复制,也没法制裁。你制裁的是现代技术,俄罗斯却用“老技术+新思路”在另一个维度搞突破。苏联留下的技术遗产也在发挥余热。像“Elbrus”芯片,就是在70年代苏联军用计算机基础上改进出来的。

虽然不先进,但耐用、稳定,特别适合军工系统。俄罗斯的超级计算机、导弹指挥系统,现在仍在用这些改良版芯片。苏联留下的人才也还在起作用。不少科研老兵仍在“MCST”等企业任职,带着年轻人继续摸索。

俄罗斯芯片产业的问题当然不少。缺人、缺钱、缺设备是常态。但他们靠的是一股“硬扛”的精神,靠的是能用就行、不求极致的思路。在“卡脖子”时代,这类“末日地堡型”经济思维,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美国的制裁打的是“现代化战术”,而俄罗斯打的是“生存战术”。

看起来落后,实则管用。不讲科技美,只讲暴力美学。只要能飞、能炸、能抗干扰,那就是合格武器。米格-24也好,“白天鹅”轰炸机也罢,从来不是靠先进芯片取胜,而是靠结构硬、系统稳、打出去有威力。

俄罗斯的策略很清晰:我追不上你,那我干脆不追。你制裁我进口,我就靠自己造。造不出5纳米,那我用90纳米照样打你。这就是俄罗斯的“芯片哲学”——不求最强,但求能用。

芯片这场较量还会继续。俄罗斯并不打算在短期内实现技术逆袭,但他们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即便芯片几乎一片空白,只要选对方向,照样可以不被“卡脖子”。

俄罗斯在芯片领域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但他们靠着老技术、替代方案、国际合作和国家扶持,硬是顶住了全球最强制裁。对中国来说,这种“不对称应对”的方式值得参考,在关键技术上“能用、管用、够用”才是王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俄罗斯   美国   芯片   空白   担心   办法   苏联   纳米   技术   电子管   莫斯科   系统   能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