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最深的矛盾往往不是来自自己或伴侣的“缺点”,而是源自我们对内心不完整的无知。
那些未被承认的需求——渴望被重视的委屈、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无法言说的自卑——悄悄藏在指责与冷战背后,成为关系的暗礁。
01
完美是表演,完整是修行
完美和完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完美是表演给他人看的,而完整则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旅程。
完美是什么?它是外在的呈现。就像我们常说的郎才女貌,两个人站在一起特别般配,收入、外貌、学历各方面都很匹配。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种完美: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找个好伴侣……诸如此类都是渴望获得他人认可的方式。
完整则不同。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在和谐、统一和自足的状态,需要通过个人成长来达成。在心理学上,成长指的是一个人在意识层面不断深化、拓展和成熟的过程,必须借助自身和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关系不断照见自己。
人的潜意识里有很多未被察觉的需求,这些需求需要被看见、被接纳。由于羞耻感,我们往往不愿意展现出来。这样的内在需求其实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所以,我们生来就带着这份不完整。
说到完整,很多人会简单地理解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这个理解虽然正确,但还不够深入。因为缺点、阴暗面、脆弱面这些词汇,还不足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张庭(化名)工作稳定体面,举止温文尔雅,家庭看似美满。然而,关起门来,她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孩子叛逆,满口脏话,在学校惹是生非;丈夫脾气暴躁,难以沟通。张庭尝试过无数方法“改造”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激烈地指责丈夫。然而,越努力,家庭矛盾越深化。
张庭的痛苦、挣扎,以及想要改变对方的强烈愿望,都是相对于她光鲜外表而言的另一面。但如果仅仅看到这些表面现象,那她还没有真正看到完整的自己。真正的完整始于张庭对自身成长经历的深刻回顾。
小时候,父母差点儿把张庭送人。为了不被抛弃,张庭一直讨好父母,压抑自己的愤怒。愤怒终究需要释放的出口,这成了她内心深处的需求,导致她常常不自觉地打击或贬低孩子和丈夫。
当张庭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接纳自己有个不幸的童年,接纳自己对父母怀有深深的不满;当看清过去的因是如何造就今日的果时,张庭才开始走向真正的完整。成长的过程很痛苦,但这就是通往完整的必经之路。
完整不是简单地承认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而是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自然就能理解伴侣。这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
02
婚姻是镜子,照见不完整
正因为完美和完整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两个特别的现象。
首先,选择单身的人越来越多。“我一个人过得很好。”“健身、做饭,生活很充实。”这些看似独立的生活方式,背后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要跟他人建立深层关系,以免麻烦。只有维持浅层的关系,才能继续躲在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设后面。
然而,关系就像一面镜子。起初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但终会照见很多你平时看不到的部分。婚姻的深度决定了它必然会让我们内心的需求浮出水面,而这恰恰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其次,很多看似完美的婚姻常常会突然崩塌。为什么呢?因为完美的人设往往只是表象,内在的真实需求从未被看见和满足。
有一对夫妻,恋爱时,周俊(化名)是个充满活力的完美伴侣——工作干劲十足,周末还能陪妻子林娜(化名)到处游玩儿。但结婚后,林娜惊讶地发现,那个“永动机”般的伴侣突然变得懒散消沉,周末只想躺着刷手机,对工作敷衍了事。林娜不禁困惑:“这完全不是我当初爱上的那个人啊!”
这种巨大的反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周俊的“积极”不是完整的自我展现,只是社会期待下的表演。那些被压抑的真实需求,在亲密关系的安全感中终于暴露无遗。当这种反差超出伴侣的承受范围时,关系就会突然崩塌。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
亲密关系就像一面诚实的镜子,照出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方方面面。只有完整地认识这一切,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理解对方。
为什么婚姻特别容易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呢?其实这事关安全感。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会让人不自觉地释放真实需求。在浅层关系中,我们不会轻易展现这一面。试问,你会对一个普通朋友随意撒娇或发脾气吗?当然不会!因为你对他没有足够的信任。然而,随着关系越来越亲密,安全感增强,那些深藏的需求就会慢慢浮现。
这是潜意识的补偿机制。就像张庭对孩子的严格控制,实际是在补偿童年时不被重视的缺失。婚姻照出了她“必须掌控一切”的执念,而这正是她完整自我中缺失的重要部分。
03
直面痛苦,才能有所改变
通往完整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当一个人触及内心深处的需求时,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因为直面真实太过痛苦。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发现伴侣出轨时,那种被贬低的感觉会让人崩溃,一个本就自卑的人更不愿面对这个脆弱的自己。于是,他可能激烈地指责对方“不是人”,这就是典型的外投反应;或者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很糟糕”。最终,这段关系只能以分手收场。
其实,如果双方愿意共同面对,看清各自内心的自卑、渴求、恐惧等,关系本可以有所改善。但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因为承认“我害怕被抛弃”比指责对方要痛苦得多。
除了指责对方,人们还会用各种方式麻痹自己,依赖药物、沉迷酒精,甚至沾染毒品。他们不断用外在刺激来逃避内心的痛苦,或者干脆封闭自己。这源自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觉:痛苦是可以回避的。现代人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似乎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害怕麻烦,拒绝面对痛苦,却不知痛苦正是改变的最佳契机。
然而,逃避的代价是沉重的。日复一日的压抑,终将借某个契机爆发。例如张先生和李女士,他们的婚姻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每当李女士加班回来,带着职场精英的干练气场,不经意间用挑剔的眼光打量丈夫时,张先生就会突然暴怒。最严重的一次,他摔碎了茶杯,把妻子推倒在沙发上。事后,他懊悔不已,但下次依然控制不住。
深入观察会发现,张先生从小在父亲“没出息”的贬低下长大。当妻子用同样挑剔的眼神看他时,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被父亲否定的孩子。他不擅长表达痛苦,只能用拳头说话。李女士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作为家中长女,她从小就必须做到最好才能获得关注。她把这种“必须完美”的焦虑带进了婚姻,没意识到那些“为你好”的批评正在刺痛丈夫最脆弱的部分。
如果他们能停下来,不再互相指责:张先生或许会发现,他的愤怒背后是害怕配不上妻子的恐惧;李女士可能意识到,她的挑剔里藏着不被认可的童年阴影。解决问题的钥匙就藏在那些被逃避的对话里:当张先生能说出“我很害怕你看不起我”,当李女士能承认“我需要你的肯定”,他们的关系才有机会从对抗走向理解。
勇敢面对痛苦的人终会收获成长。就像张庭,通过咨询学会了善待自己,不再咄咄逼人。当她给自己泡杯茶、心平气和时,丈夫反而开始欣赏她。感受到不再被指责,丈夫也开始愿意付出,出差回来会给妻子带礼物。就这样,两人进入了良性的互动循环。
04
成长不易,需要共同努力
婚姻的成长需要温柔以待,如同培育一株需要阳光雨露的幼苗。当矛盾出现时,我们常常本能地陷入“都是你的错”或“都是我不好”的指责漩涡。但无论是外投还是内指,都很难真正解决问题。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可以转换为更柔软的方式。
暂停指责:在即将脱口而出“你总是……”时,先让自己停下来,深呼吸几秒。转换提问:把“你为什么这样”改为“发生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脑海里想起了什么事,我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件事”。追溯根源:问自己“这种情绪让我想起过去的什么经历”。
这个练习不是为谁开脱,而是帮你看清眼下发生的事。坚持记录这些“情绪触发点”,你会更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
“对自己好”是关系正循环的起点。对自己好,本质上是通过让自己变得完整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当我们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与自足时,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更强大的内在支持系统。它帮助我们识别并走出困境,让我们在意识层面持续觉察需求、设立边界、促进成长。
最终,它能培养出一个稳定而有力量的内在核心,让我们不再被情绪波动或外界评价轻易左右,人生也不再陷入重复处理相同问题的恶性循环。
这一点在婚姻中尤为明显。当我们停止苛求对方改变,转而专注于完善自我时,关系反而会获得转机。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发现自己的需求,主动进行自我关怀:每天留出专属时间,泡杯茶、听听音乐,做些纯粹取悦自己的小事;坦然将心声告诉伴侣,比如“我今天很累,需要安静”等,让对方明白应该如何满足你的需求。
接受“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本能地逃避痛苦,却不知这正是阻碍关系深化的最大障碍。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让我们最不舒服的时刻。与其抗拒痛苦,不如学会与之共处。
我们可以学会重新定义痛苦,当冲突发生时,试着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而非“这太糟糕了,我要马上结束它”。也可以设置缓冲期,在想要逃避时,问问自己:“如果直面这份痛苦,我能学到什么?”当我们停止把痛苦视为敌人,它反而会成为通往完整自我的桥梁。记住,钻石需要压力打磨才能璀璨,关系需要考验才能深刻。
当亲密关系让你感到痛苦时,或许正是它最真诚的提醒:这段关系正在邀请你走向更完整的自己。那些争吵时的委屈、冷战中的孤独、指责背后的不安,都在诉说着未被倾听的内心真相——关于你的恐惧,关于伴侣的挣扎。
婚姻的质量不取决于你们在表面上多么“完美适配”,而在于能否在冲突中照见彼此的真实。当你通过自我觉察或专业咨询,开始追问“我怎么了”,而不只是“他为什么这样”时,改变就已悄然发生。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你走的每一步都值得。因为当你能拥抱自己的脆弱,就会自然理解对方的不易;当你们共同面对阴影时,裂痕反而成了光照进来的地方。最成熟的婚姻不是没有问题的婚姻,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问题中认出了彼此完整的模样,那才是爱最生动的样子。
本期专家
邹政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结构式文化团体中心(上海)专家咨询师和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二十余年,擅长精神分析取向的个体及团体咨询、家庭咨询,女性白领情绪问题、个人成长等。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