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原名叙府燃面,因油重无水、点火即燃得名,是宜宾面食文化的代表(宜宾燃面制作方法)。
做法:面条煮熟甩干,拌香油、辣椒油、酱油,撒芽菜、花生碎。核心在于面条干硬有韧劲,配特制红油。
七碗配不同食材的面食,展现宜宾面食多样性
起源:清代称"蒜泥裹脚肉",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内迁李庄时改名,以薄如蝉翼的刀工闻名(李庄白肉的前世与今生)。
做法:选猪后臀二刀肉,冷水煮至离骨,特制大刀片成30cm长、1-2mm厚的肉片,蘸糍粑椒蒜泥。
起源:明代末年由南溪豆腐匠人创制,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
做法:优质黄豆磨浆,加卤水点制,压制成型后晾晒,调味含花椒、五香粉等。
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腐干,配文字彰显孝善文化
起源: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带入红薯粉制作技艺(筠连水粉做法)。
做法:红薯粉混合其他粉打浆,漏瓢拍入开水成型,配酸辣汤或炖鸡汤。
起源:源自云南昭通,经宜宾改良后成为四川烧烤代表(宜宾把把烧)。
做法:牛肉、羊肉等切小块串竹签,明火快烤,蘸花生粉、黄豆粉调料。
红油芝麻包裹的串串,展现本地烧烤特色
起源:清朝光绪年间已闻名,依赖长宁县葡萄井的天然泉水(葡萄井凉糕由来)。
做法:桂朝米磨浆熬煮,冷却后用井水浸泡,传统配红糖水,现发展出30余种口味。
起源:清嘉庆年间的民间腌菜技艺,四川四大腌菜之一(宜宾芽菜历史)。
做法:芥菜嫩茎划丝,分层盐腌后加糖液、香料密封发酵1年。
起源:川滇交界年夜饭必备,使用含微量元素的本地砂锅(高县土火锅技艺)。
做法:笋子、菌子打底,叠放土鸡、猪蹄,加花椒、墨鱼慢炖2小时。
起源:1990年获四川风味小吃金牌,沙参炖鸡面为特色(炖鸡面做法)。
做法:土鸡与猪蹄熬汤,面条配鸡肉沙参馅,汤底醇厚。
起源:长宁竹海的传统宴席,以竹荪为核心食材(全竹宴历史)。
做法:竹荪、竹笋、竹筒饭等数十道菜品,器皿亦用竹制。
一日游路线:大观楼→翠屏山→李庄古镇(午餐品白肉)→月亮田景区夜景。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