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YYW
1866年,欧洲大陆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个小国干了件让人笑掉大牙的事。出兵80个人去打仗,回来的时候居然变成了81个。这不是算术题出错,是真真正正发生在列支敦士登的奇葩事件。
这个国土只有160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4万的弹丸小国,以前在大国博弈里就是颗没人在意的小石子,谁都能踢一脚。可谁能想到,它靠着自己的活法,硬是从泥地里爬起来,现在人均GDP全球第二,富得流油。
这支队伍总共80号人,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一个临时拼凑的“出差团”。领队的,是个退伍老兵,估计是他这辈子带过的最省心的一支队伍。
为啥这么说?你看看士兵的构成。钟表匠放下了手里的精密齿轮,面包师告别了热气腾腾的烤炉,还有农民、裁缝,甚至连酒馆老板都关了店门,跑来凑热闹。他们的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人扛着打猎用的猎枪,有的则拿出了祖传的旧刀,老式火枪看起来更像是古董。
从集结那天起,整个队伍就洋溢着一种快活的空气,压根没有一丝奔赴战场的紧张感。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讨论战术,而是琢磨着路上该带点什么好吃的咸菜,或是到了奥地利那边,哪儿的啤酒更好喝。
这哪是去打仗啊,分明就是一场公费旅游,或者说像去邻村赶庙会。在这些临时士兵看来,这趟出门就是去溜达一圈,见见世面,然后平安回家。所以说,这支部队从根子上就没了军事属性,更像是一个前去表演“我已参战”的外交仪仗队。
这样一个松松垮垮,连自己人都没把自己当回事的集体,自然也谈不上什么严格的身份核查。这为后来那个多出来的人,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潜入环境。这支“观光团”被派去支援奥地利。或许是奥地利指挥官一眼就看穿了这帮人的战斗力,非常识趣地把他们安排在了大后方。
他们的“战斗任务”包括:看守营地、运输点补给、站站岗、放放哨。七个星期的战争里,他们连普鲁士士兵的影子都没见着,更别提开一枪一炮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零接触、零战斗、零伤亡的“三零战争”。
要说唯一的“军事遭遇”,还真有一次。他们在边境地带,碰到了一支意大利部队。按理说,那也算是敌对阵营。可接下来的画风,直接让人大跌眼镜。双方非但没有剑拔弩张,反而友好地坐到了一起。列支敦士登的士兵们拿出了自己的干粮,跟对面的意大利人分享,聊得投机了,大家还相约着一起去爬了附近的山。
所以,当一个走失的军官稀里糊涂地混进这支队伍时,根本没人觉得奇怪。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早就不存在敌人这个概念了。那个人不是俘虏,也不是投诚者,他更像是一个半路上偶遇的驴友。
战争最终以奥地利的惨败而告终。列支敦士登的这支“远足队”也接到了回家的命令。在返程集结点,带队的老兵队长照例清点人数,这一清点,他懵了。“一、二、三……七十九、八十……八十一?”队长反复数了好几遍,没错,出发时是80个人,现在居然变成了81个!全队上下找了半天,终于揪出了那个多出来的人。
原来,这是一名在战场上迷了路的军官,至于他是奥地利人还是意大利人,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他在混乱中跟大部队走散,看到这支气氛祥和的队伍,就下意识地跟了上来,没想到一路就跟着回到了列支敦士登。
更神奇的是,他融入得非常自然,一路上也没人发现。毕竟,在一个管理松散、氛围如同郊游的团队里,谁会去挨个核对身份呢?大公约翰二世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批准他暂时留了下来。至于这位“第81人”最终的去向,有的说法是他成了当地居民,也有的说被礼送出境,已不可考。
这个看似荒唐的结局,却像一颗石子,在列支敦士登的决策层心里激起了千层浪。当别的国家都在舔舐伤口、计算战损时,列支敦士登的“战果”居然是人口净增长。这次经历让这个小国彻底悟了:在大国夹缝中,硬碰硬是死路一条,避战才是最高明的生存法则。
仅仅两年后,也就是1868年,列支敦士登做出了一个震惊欧洲的决定:永久废除军队,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这个看似偶然事件催生的国策,为国家带来了长久的回报。他们成功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
如今的列支敦士登,是全球知名度的金融中心和精密制造业强国,人均GDP高居世界前列。那个“第81人”,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趣闻中的小插曲。他成了一座活着的纪念碑,象征着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最高明的胜利,不是战胜敌人,而是让“敌人”这个概念本身,消弭于无形。
有时候,最强大的武器,或许真的不是枪炮,而是彻底放下枪炮的勇气和智慧。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