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志恒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在育儿话题的讨论中,"孩子腹痛"正逐渐成为高频词。当我们穿透那些零散的个案与表象,会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当代儿童生存环境与成长模式发生深层裂变的缩影。那些反复腹痛的小身板,实则在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成人世界发出无声的叩问。
一、被重构的饮食:舌尖上的健康隐忧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今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是食物匮乏,而是饮食结构的失衡与安全边界的模糊,让孩子的肠胃成了"试验场"。高糖、高油、高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占据了零食清单,精细化主食替代了粗粮杂豆,本该均衡的膳食变成了"高卡低营养"的堆砌。更令人忧心的是,从农药残留到非法添加剂,从虚假标注到供应链污染,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
当孩子的消化系统长期被这样的食物滋养,腹痛便成了身体发出的"抗议信号"——它不是突然的"投毒",而是日积月累的消耗,是身体对失衡饮食的必然反馈。
最近上海家长如惊弓之鸟,送饭的热潮一浪接过一浪,还有家长以各种理由来医院开证明信,想不在学校吃饭。心塞!
二、被忽视的敏感:过敏体质背后的环境密码
过敏体质儿童的增多,同样折射着环境变化的轨迹。新生儿刚落地就因过敏哭闹不止,不得不依赖氨基酸配方粉的案例,早已不是个例。这背后既有遗传因素的叠加,更与孕期环境、早期喂养方式、空气水质变化等多重因素相关。当我们谈论过敏时,不应只将其视为孩子的"个体差异",更要看到它是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微观体现。那些因食物过敏引发的腹痛,是孩子脆弱的免疫系统在与周遭环境对话,也是在提醒我们:需要为孩子构建更安全、更自然的生长空间。
三、被裹挟的成长:内卷漩涡中的心理代偿
比生理因素更隐蔽,也更值得警惕的,是"卷出来"的腹痛——心因性腹痛。当整个社会陷入"以透支为代价"的竞争漩涡,这种焦虑最终层层传导至最年幼的群体。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的执念,将辅导班、兴趣班塞满孩子的时间表,用分数和排名定义成长的价值。孩子的童年被切割成碎片化的"学习任务",却唯独失去了玩耍、发呆、犯错的权利。那些被割的"韭菜",不仅是家长口袋里的金钱,更是孩子本该自由生长的心灵空间。
门诊上,奥美拉唑+益生菌+中药的组合成了应对腹痛的"常规操作",可当药物无法缓解症状时,才想起向心理科求助。心理科专家的苦恼颇具讽刺意味:有的孩子听到父母吵架就腹痛不止,住进医院脱离争吵环境后,腹痛竟不药而愈;有的孩子因抑郁蜷缩在床上打滚,家长却仍在纠结"辅导班不能停"。"好的离婚胜过坏的婚姻",这句苦笑中的感慨,戳破了多少以"爱"为名的伤害?当家长将自身的焦虑、无能转化为对孩子的压力,当家庭变成充满张力的"战场",孩子的身体便成了心理压力的"宣泄口"——腹痛不是装病,而是心理创伤在生理上的直接显现。
有人说“小时候虽然穷,但是开心;现在不同了,不仅穷而且还不开心。”
结语:给孩子"不腹痛"的成长权利
孩子反复腹痛的背后,是饮食、环境、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图景。它不是单一问题的爆发,而是对当代育儿观念与社会生态的集中拷问。我们无法立刻改变大环境,但可以从调整自身开始:给孩子一份均衡安全的膳食,尊重他们的过敏体质与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卸下"内卷"的枷锁,还给他们一个不被催促、不被评判的童年。
毕竟,孩子的健康从来不是"治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养的不仅是身体,更是那颗需要被理解、被呵护的心灵。
当我们学会用耐心与尊重替代焦虑与控制,那些反复的腹痛,或许会自然消散在成长的阳光里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