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PC 之王到被英伟达甩 40 倍!英特尔AI被自己的 “王牌技术” 坑惨了

前几周,英特尔的 CEO 难得说句实在话,他承认:“在 AI 训练芯片这事儿上,我们动手太晚了。”

听到这话,估计不少人都会愣一下 —— 那可是英特尔啊,以前在电脑时代,它可是说一不二的老大。

可现在呢?公司不停地裁员,股价跌得厉害,而英伟达的市值,最高的时候居然是英特尔的四十倍。

一个曾经的商业巨头,衰败来得这么快,这再次说明一个残酷的道理:搞创新就像打牌,哪怕慢一步,都可能输得一塌糊涂。

但更让人唏嘘的是,英特尔走下坡路,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反而是过去那些做得特别对的事,最后拖了它的后腿。

就像《创新者的窘境》里说的,很多行业里的老大,最后都是被自己的优势给坑了。

被核心客户 “锁定” 的市场惯性

大公司做久了,都会有自己的一套 “圈子”,这个圈子会悄悄规定公司该做啥、不该做啥。

英特尔的大客户是谁?是戴尔、惠普、联想这些卖电脑的,还有亚马逊、谷歌这些搞服务器的巨头。这些客户就需要性能更强的 CPU,而卖这个能让英特尔赚得盆满钵满,钱来得又稳又多。

再看早期的 AI 芯片,市场小不说,赚的钱也少。对于英特尔这种习惯了伺候大客户、赚大钱的公司来说,这种小生意根本看不上眼。

这就像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你让他去研究路边摊的麻辣烫咋做才好吃,他肯定觉得掉价,也没法满足那些高端食客的需求。

所以啊,公司要是一门心思只听大客户的,往往就会对那些不起眼的新机会视而不见。

技术路径依赖的隐形枷锁

英特尔最厉害的本事,是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再到卖出去,全都是自己来,这叫IDM 模式

打个比方,就像两个人绑着一条腿跑步,一个负责 “设计”,一个负责 “制造”,设计上有啥新想法,自家工厂马上就能跟上生产,赚来的钱又能投到下一轮设计里。

这套模式以前特别管用,让英特尔总能比对手快一步。

可后来,芯片制造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这套本事就不灵了。从 14 纳米升级到 10 纳米,英特尔卡了快五年。

这时候,以前配合默契的 “两条腿”,反倒成了互相拖累的累赘。技术上的老习惯改不了,想转方向就特别难,在新赛道上自然就落后了。

资源倾斜下的创新窒息

更要命的是,英特尔那些可能改变未来的新想法,被赚钱的老业务挤得没活路了。这事儿说起来挺无奈,但也挺正常。

在英特尔这种大公司里,任何一个新项目,比如早期研究 AI 芯片,都得和 CPU 这种一年能赚几百亿的老业务抢钱、抢人。

你要是当时的 CEO,会把钱和人才投给一个前途未卜的新业务,还是投给能马上赚大钱的老业务?大部分人都会选后者。

因为大公司的管理方式,本来就是为了支持老业务越来越好,而不是扶持那些可能颠覆现状的新东西。这种看起来挺合理的资源分配,最后就让那些代表未来的新业务因为缺资金、缺人才,慢慢就没下文了。

所以等到 AI 时代真的来了,被这三个麻烦困住的英特尔,一下子就露了馅。

打个比方,英特尔的 CPU 就像擅长做佛跳墙的大厨,手艺精细,能处理复杂的活儿;但 AI 大模型训练需要的本事,更像是一秒钟内要剁完一万斤白菜。在这场 “剁白菜” 的比赛里,英特尔的 “大厨” 根本派不上用场。

成功经验的反噬:巨头转身之困

说到底,英特尔不是因为笨或者懒才落到这步田地,反而是过去几十年太成功,养成了一套特别顺手的 “老习惯”。

可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不一样了,一个公司最难打败的,往往是自己。因为最后坑了你的,从来不是那些不知道的风险,而是你早就烂熟于心的老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科技   英特尔   英伟   王牌   技术   大厨   芯片   客户   公司   业务   都会   巨头   本事   习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