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竟然排全国第五?超过广州、南京、成都、武汉?”当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发布时,许多人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
榜单上前四名是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而济南居然紧随其后,位列第五,把一众传统强市甩在身后。这不只是简单的排名变化,它映射出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一场静悄悄革命:城市实力不再只看GDP大小,更要看创新、宜居、文明、智慧、韧性、美丽六个维度的综合表现。
这份报告来头不小,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是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它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不再是“唯GDP论”,而是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用90项具体指标评估城市。
36座样本城市(包括27个省会/首府、4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同台竞技。济南以80.3分的总成绩夺得第五名,仅次于北京(85.1分)、深圳(82.5分)、上海(81.4分)和杭州(80.8分)。
济南的强势表现体现在多维度:宜居城市第二名、创新城市第十名、韧性城市第六名、文明城市第八名、智慧城市第九名。这活脱脱就是一个“不偏科的好学生”。
济南的逆袭并非偶然。近年来,济南默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双线发力。
工业强市战略下,规上工业企业营收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65家,形成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
数字化是济南的另一张王牌。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召开“数字济南建设”全市大会。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集成了230余个系统,接入18万路视频监控,让城市“会思考”。
但更让人惊喜的是济南的软实力提升。人才吸引力排名跃居全国第11位、北方第2位,2024年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5万。这座城市的魅力,正从泉水向人才延伸。
在本次排名中,济南的“宜居城市”指标高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这是如何做到的?
济南的宜居,深植于山水文脉与人间烟火之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不仅存在于古诗中,更体现在城市肌理中。
为保护泉水,济南立法护泉,多措并举每年减少约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七十二名泉全部复涌,“月牙飞瀑”盛景再现。
小清河在断航26年后成功复航,消失60多年的中华鳑鲏等清洁水体的指示种群重现。
城市的宜居更体现在人的身上。从“老师儿”这句亲切的称呼,到公交站前自觉的排队礼让,济南人用友善与包容构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那句“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我们”的交警承诺,一次次为生命护航,让人热血沸腾。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济南没有沉溺于过去,而是大胆拥抱数字时代。
济南以“1+4+N”总体框架推进数字济南建设。确定性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大步跨越:全省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济南占35.4%,居山东首位;建成5G基站3.27万余处,同样领跑全省。
空天信息产业从一粒种子快速长成参天大树。从“济南一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到国内首条空间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通过验收,济南200多家空天信息企业正在筑起产业链。
传统产业也在数字赋能中脱胎换骨。像华伟液压科技通过数字化改造,设备利用效率提升10%,核心产品投诉率降低35%。这种“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简单淘汰,而是升级再造。
济南的崛起,为北方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报告背后是一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革命”。过去南方城市凭借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优势,在GDP竞赛中领先。而现在,当评价标准转向创新、宜居、文明、智慧、韧性、美丽,北方城市有了翻盘机会。
济南的急迫感体现在行动上:三年三次数字济南大会,三个月三次聚焦创新会议,展现出“不想掉队、要抢先机”的劲头。这种紧迫感,正是许多北方城市转型需要的“精气神”。
北方城市普遍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这些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竞争力;现在,随着评价标准多元化,只要盘活这些“家底”,北方城市就能找到突围路径。
从工业强市到数字先锋,从泉水之城到宜居典范,济南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把“民生”放在首位,让数字有了温度,让发展成为每个市民可感可触的幸福。
未来五年,济南规划已定: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格局。
一座能安顿身心、承载梦想的城市,正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诠释。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