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滇池畔,波光潋滟,咖啡飘香。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跨越滇池东西两岸盛大展开,来自泰国、印尼、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咖啡师与广东、四川、上海、云南各地的庄园、咖啡车主们隔湖相望,百辆咖啡车沿绿道铺展成流动的风景。
在“与全球共萃,与万物共生”的主题下,这场为期9天的国际性文化盛宴首次实现滇池全域联动,集结20多个特色活动、80余场精彩演出,以咖啡为媒介再次向世界展示昆明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随着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及热度的不断攀升,昆明在中国咖啡产业中心地位的雏形已初步建立,“中国咖啡之都”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嘉年华升级:
从弘扬咖啡文化到聚拢产业链条
2024年8月举办的首届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一鸣惊人。短短9天时间,65万人次涌入滇池绿道草海段,消费咖啡约12万杯,拉动消费近亿元。
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现场,成功创造“最大规模咖啡品鉴派对”的纪录。来自全国24座城市的70辆咖啡车和东南亚地区的30辆咖啡车沿湖排开,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次活动让我大开眼界,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咖啡车,结识了全国咖啡界朋友,还找到了几个合适的供应商。”来自成都的咖啡车主程橘分享道,“这次活动我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参加了,期待开拓出更多更广资源。”
得益于咖啡车主的口口相传,以及活动在社交媒体上的现象级出圈,一年后的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活动更上一层楼。进场咖啡车数量达到去年的3倍以上,超百辆咖啡车沿滇池绿道铺展。泰国清迈品牌LIBAELLY的展位前人头攒动,其负责人表示:“云南咖啡的醇厚与东南亚咖啡的果香形成互补,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巨大的合作潜力。”
“老昆明”刘敬波2010年带着妻子毅然扎进普洱深山老林,辛苦培育肯尼亚SL28咖啡豆16年,创建出普洱如如咖啡庄园品牌,本次也来到咖啡嘉年华活动现场,向昆明以及全世界推广云南优质咖啡豆,“活动主办方既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推广平台,那我们这些咖农就有责任和义务,讲好云南咖啡种植的文化故事,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手中咖啡的来源,把云南的精品咖啡豆推广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昆明市文旅集团营销策划部负责人李媛表示,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通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首次实现滇池东西两岸联动,活动举办短短两天时间,就达到了35万+的客流量,“其火爆的人气,大大超出了预期。”
同时,美团旅行与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活动期间达成重要战略合作,“美在目的地”计划全国首发落地昆明,“美在昆明”成为该IP首个标杆案例。
此外,云南本土知名企业雪兰牛奶,也以“让咖啡更好喝”为使命,成为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官方唯一指定用奶,并联合昆明文旅发布首款奶咖鲜牛乳,让云南咖香与高原奶香飘香世界。
产业新枢纽:
从原料中转基地到全产业链中心
云南咖啡产量占全国的98%,是全球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虽不直接种植咖啡,却凭借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正成为全国咖啡产业的“中枢神经”。
作为滇池度假区重点培育的本土品牌,奔爱咖啡以“文化+咖啡”为核心,串联起传统村落、生态景观与现代消费场景,助力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
海晏村,昆明人记忆中的“落日打卡地”,是滇池畔保存最完整的古渔村。走进村史馆、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奔爱咖啡馆,游客到这里可以体验咖啡烘焙、拉花制作,还能品一杯冷萃咖啡,感受“渔村记忆+咖啡美学”的独特魅力。奔爱咖啡员工李涛表示:“销售的情况还不错,每天的客流大概是在三、四百人左右,美式、拿铁、焦糖拿铁这些都是最受欢迎的,在体验民族风俗的时候喝一杯咖啡,给客人带来休闲的感受。”
连续两年,奔爱咖啡已经成为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的网红俏销产品,单日最高销量超过1500杯,成为推动休闲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
奔爱咖啡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共创”的协同机制,度假区联动183个环滇村庄布局“奔来书屋”,构建“咖啡加工—文旅体验”全产业链。目前已在海晏村、杜曲村、石城村、观音山白族村等网红打卡地和文创基地挂牌了“奔来书屋”,今后,在所有挂牌奔来书屋的业态内都能喝得到奔爱咖啡,都买得到奔来系列的其他文创产品。
过去一年,昆明着力打造中国昆明国际咖啡产业园区,催生咖啡产品消费新业态,促进咖啡加工企业集群式融合发展。2024年,昆明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达91.77亿元,出口至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这得益于昆明作为集散地的独特优势:中欧班列15天直达欧洲,自贸试验区“四区联动”政策降低贸易成本,冷链技术让咖啡豆保鲜期延长3倍。
文化传承:
从舶来品到融入城市文化基因
一杯咖啡,一座城。昆明虽不产咖啡豆,却有着中国咖啡文化得天独厚的基因。
金碧路的梧桐树影里,咖啡香已飘了近一个世纪。昆明最早的咖啡文化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随着滇越铁路开通,咖啡作为舶来品进入昆明。20世纪30年代初,越南籍女子阮民宣在金碧路开设“南来盛”西餐厅,其招牌现磨咖啡标志着咖啡正式扎根昆明。
今天的昆明,既有独特的商业生态和消费活力,又有厚实的创新土壤,咖啡文化在这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翠湖之畔到滇池沿线的历史文化村落,从繁华商圈到烟火小巷,昆明聚集着2000多家咖啡店,滇池沿岸“咖”味尤为浓郁。许多咖啡店店主视昆明为“试验场”,在这里能运营成功,就成功了一半。
“在昆明,感觉很惬意、很自由。夕阳下,在滇池边喝上一杯咖啡,和陌生人轻松交谈,这是我喜欢的感觉。”
“这里天气好,民众有温度,有态度。”
“这里的工作节奏慢,生活也慢,‘去班味’十足。”
无论是咖啡商家,还是咖啡车主,为何如此看好昆明市场?不同商家和店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大部分人会强调一个词——文化。昆明作为省内咖啡氛围最浓厚的城市,早已将“咖味”刻进了城市的DNA。
“咖啡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融合了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虽然我们昆明起步较晚,但我们云南人不管是在一二三产,每个阶段的咖啡人,都在挖掘云南的在地文化,比如很多民族会借鉴一些当地传统或者独有的酿酒工艺、制茶工艺,将这些灵感运用到咖啡制作的处理方式上,然后把咖啡世界的文化融合起来,打造出一种属于云南的新的咖啡文化。相信有了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咖啡爱好者的关注与喜爱,也能使我们的“咖味”也会越来越浓,越来越香,更能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昆明作为‘咖啡之城’的品牌形象”云南咖啡产业博主李薇说。
文旅融合:
咖啡香中蕴酝的国际化城市新名片
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首次提出“东岸好享,西岸好玩”的全新理念。东岸聚焦“与世界、与艺术、与土地、与生活”四大维度,打造“昆明艺文高地”;西岸则以“与未来”为核心,构建年轻力消费场域。
在滇池东岸,咖啡会客蔓延3公里,游客在昆明写给世界的咖啡情书中流连忘返,随心享受有一种在云南的生活;在滇池西岸,有咖音乐节、云端音乐派对、未来时空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则让游客在22℃的滇池湖风中,邂逅多元咖啡文化的“十二时辰”。
夕阳西下,滇池东岸的一号广场成为夏天释放热情的最佳场地,彰美村码头的文创音乐集市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咖啡渣制成的艺术装置点缀在绿道旁,展示着产业与生态共生的理念。不远处,雪兰牛奶创新推出的首款专供咖啡冲调鲜牛奶,正以“乳咖融合”诠释着嘉年华“与万物共生”的主题。
法国人亚历山大是卷毛部落岔巴的摊主,是一名法餐大厨,出生在厨艺世家,已在中国生活30年。他热衷于利用云南丰富的食材进行创新,用中国食材做地道法国美食、世界美食。在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他的“慢慢烤肉”得到了许多顾客的喜爱。“20年前,要想喝到一杯咖啡,得到高档酒店,现在昆明的咖啡馆到处都有。在我住的白马小区附近,一年多时间就多了10多家咖啡馆,而且不同风格、不同口味,就像成都的茶馆一样惬意,大家一起喝咖啡聊天。”亚历山大说,他亲眼见证了昆明咖啡文化的成长、变化,今年的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规模更大、更热闹,人也更多了。
在东南亚咖啡文化体验部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客商Harris Hartanto带来了自己的咖啡品牌Coffeenatics,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昆明真的偷走了我的心,这是一个风景美丽、人民热情的城市,云南咖啡是我尝到的最好的咖啡之一。”
来自阿根廷的客商Diego刚刚结束海南的行程,就赶来昆明参加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这是他第二次参加这一活动,这次准备在中国停留3个月。“这些是我收集的来自不同国家的石头和水晶,亲自设计、制作的项链、戒指、耳环和手镯等。”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喝咖啡,也喜欢昆明这座城市和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的氛围,去年玩得很开心,这次想要看看中国咖啡文化是如何成长的,所以选择再次参加。
伊朗客商荣曜和兄弟哈利带来了家乡的波斯羊毛地毯、红木家具、香水等。荣曜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往返中国、伊朗、阿富汗,在昆明还有商品仓库。“我觉得昆明特别好,对我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就是昆明,这里的天气特别好,四季如春。”
从“现象级出圈”到“全域化升级”,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正成长为昆明城市新IP。下一阶段,昆明市文旅集团还将以此为基础,在草海片区打造“滇岸咖啡走廊”,实现咖啡文化常态化运营。“与万物共生”的主题,与滇池“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理念深度契合,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化。可以看出,昆明在中国咖啡产业的中心地位正初现雏形、阔步向前。
* 2025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服务热线:0871-64885999,热线服务时间:12:00-22:00。
来源:都市时报、度假区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