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相信爱?却没有去拥抱爱?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爱与被爱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感受,”爱是什么呢?有人说过过:“爱是责任,是担当,是守护,是心疼。”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爱似乎成为了“廉价”的代名词,年轻人们似乎都对“爱”不太感冒。为什么?是年轻人不相信爱的存在?不,我想不是的。引用一句前几年很流行的网络语:“我相信爱的存在,可我不相信爱会降临在我身上!”可见年轻人是相信爱的存在的。

为什么年轻人相信爱的存在,却没有去拥抱爱呢?这个要从很多方面讲起了,从社会方面,由于网络的崛起与普及,年轻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见到了更多的事物,却也在无形之中给年轻人对爱“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失真滤镜”

例如,某某恋爱的精心拍摄,只呈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各种各样的精致生活,忘记了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那些精致的恋爱镜头,让年轻人既向往又有极高期望,可真的在现实之中,没有了滤镜,期望落差巨大。又加之络放大了爱情的"负面样本",消解了我们的信任阈值。打开社交媒体,"出轨""PUA""彩礼纠纷""丧偶式恋爱"的新闻总能轻易登上热搜,博主们拆解着"恋爱中的100个陷阱",网友们调侃着"深情即是舔狗,真诚就是原罪"。

在经济方面,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切都好像与物质挂钩。现在的爱情,要先过"房车彩礼"的关卡,要考虑"门当户对"的匹配,要权衡"未来发展"的利弊。年轻人不是世俗,是见过了太多因为物质分开的情侣,听过了太多"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所以不敢再相信"有情饮水饱"。我们害怕自己拼尽全力去爱,最后却因为现实的差距被迫分开;害怕自己满怀期待地规划未来,却被一句"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击碎所有幻想。这种对"现实差距"的恐惧,让我们在爱情面前望而却步——不是不爱,是输不起。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上一代年轻人相比,当代年轻人更在乎于个体感受,责任感更重。例如:谈恋爱可以,但不能影响我的工作节奏;可以互相陪伴,但不能干涉我的社交圈;可以有矛盾,但不能让我受委屈。我们把"自我边界"划得清清楚楚,像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围墙,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却也挡住了别人靠近的脚步。当对方提出"你能不能多陪我一点",我们会觉得"你在束缚我";当需要为感情妥协时,我们会犹豫"这值得吗"。我们爱自己爱得太清醒,以至于忘了爱情本就是两个人的磨合,需要彼此让步,需要适当放下"自我"的执念。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视频:一位老人在街头接受采访,被问到"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敢谈恋爱",他笑着说:"我们那时候穷,两个人凑凑就能过日子;现在的孩子啊,太聪明了,想的太多,怕的也太多。"

是啊,当代年轻人的"不敢爱",从来不是懦弱,而是时代的印记——是网络信息过载下的信任缺失,是生存压力下的自我保护,是自我意识觉醒后的理性权衡。我们不必苛责自己"不够勇敢",也不必焦虑"遇不到真爱",因为爱情从来不是人生的必修课,学会与自己相处,比急着拥抱爱情更重要。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慢一点:不必在社交软件里急于寻找"标准答案",可以先和朋友去公园散步,感受风的温度;不必盯着爱情的"负面样本"焦虑,可以多看看身边那些"平淡却真诚"的感情;不必把"完美爱情"当成目标,允许自己在感情里犯错,允许关系有不完美的瞬间。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可以相信爱情,但不必相信爱情会立刻降临。"在遇到对的人之前,先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诗,把内心的勇气慢慢攒起来。终有一天,当那个让你心动的人出现时,你会笑着伸出手,说:"原来你在这里,我等你很久了。"

而在此之前,愿我们都能与"不敢"和平相处,在孤独里积蓄力量,在等待中保持期待——毕竟,相信爱的人,终会被爱温柔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美文   年轻人   爱情   滤镜   恋爱   彩礼   物欲横流   现实   感情   权衡   年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