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远方的家》边疆行3. 山水看宁明】https://www.yspapp.cn/3uwC
从中国西南最大的海港防城港出发,沿广西延边公路蜿蜒前行260公里,我们穿越云雾缭绕的十万大山,抵达中越边境线上的宁明县。这里山水相依,壮族文化绵延千年,神秘的岩画、珍稀的灵长动物、繁忙的边境贸易与静美的田园风光交织成一幅生动的边陲画卷。
明江碧波:山水间的千年对话
清晨的宁明县城,被明江的柔波轻轻唤醒。这条发源于十万大山的江水,如一条碧色丝带穿城而过,两岸奇峰耸立,古榕垂荫,翠竹摇曳。
我们乘船顺流而下,探访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船行江上,壮族姑娘轻拨天琴,悠扬的琴声与山歌回荡在峡谷间。“天琴”之名源自壮族先民的祭祀传统,古时巫师以琴声“唱天、弹天、跳天”,如今已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行船约一小时后,一片赭红色巨幅岩画赫然映入眼帘。这片宽170米、高50米的悬崖上,绘有1900多个人物、动物与器物图案,最大人像高达3米,最小的仅30厘米。人物或双手高举、双腿半蹲,或佩刀跨兽,姿态鲜活。
岩画历经2500年风雨,色彩依然鲜艳如初,专家推测其颜料可能混合了赤铁矿、动物胶与植物汁液,但具体配方至今未知。更令人惊叹的是,古人如何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完成创作?有人推测搭架攀爬,有人猜想利用洪水竹排,甚至“悬绳作画”,但崖壁上未留任何凿痕,一切仍是未解之谜。
岩画内容同样引人遐想:是庆祝战争胜利的庆功图?还是祭祀河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场景?向导指着画中人物道:“瞧,那个肚子微微隆起的是孕妇,旁边佩刀的是勇士!”这些跨越千年的符号,让现代人与壮族先民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深山寻踪:与白头叶猴的遗憾邂逅
告别明江,我们转向陇瑞自然保护区,寻找全球仅存千余只的濒危物种——白头叶猴。这种头顶白冠、尾尖雪白的“石山精灵”,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山林中。
向导老师头戴防蚊帽,背着定位仪与水壶,带领团队踏入密林。“它们常在清晨或黄昏活动,身手比猿猴还灵敏!”他描述着白头叶猴家族:每群五六只到十几只,由猴王统领,幼猴成年后需“外出夺位”才能生存。然而,寻找过程远比想象艰辛。40度高温下,团队在荆棘丛生的山路跋涉两小时,汗水浸透衣背,却始终未见猴影。“它们太警觉了,有时蹲守几天才能瞥见一眼。”向导老师安慰道。
虽抱憾而归,保护区提供的影像资料弥补了缺憾:镜头中,白头叶猴在绝壁间腾跃如飞,长尾如平衡杆般舒展,采食树叶时宛如杂技演员。这份灵动,让所有疲惫瞬间化为对自然的敬畏。
边境小镇:药材堆砌的繁华
宁明的生机不仅藏于山水,更跃动在边境线上。次日,我们探访中越边境最大的药材集散地——爱店口岸。
这个昔日闭塞的小山村,如今街道两侧停满货车,店铺林立,空气中弥漫着枸杞、八角、肉苁蓉的香气。玉林商人叶大哥正将成吨药材打包发往越南:“这里日均出口200吨,年交易额十几亿!”
登上药材商小谢家的屋顶,中越边界近在咫尺:一面五星红旗与一顶金星旗隔山相望,满载药材的越南货车缓缓驶入口岸。小谢笑道:“推开厨房窗就是越南,早习惯了!”边境线的庄严与市井的烟火在此奇妙交融。
那梨村:一条路改变的生活
沿延边公路东行50公里,我们抵达那梨村。这里的新老村庄隔田相望,宛如时空折叠。
老村黄墙黑瓦,藤蔓攀墙,81岁的黄大爷独守祖屋,“住惯了,每天去儿子新房吃饭喝酒就行”;新村三层小楼林立,市场喧嚣。黄大爷的儿子靠割松脂年入数万,“以前出山走一天,现在药材商直接上门收!”
2000年延边公路贯通后,那梨村从深山孤岛变身商贸枢纽。村支书感慨:“通路那天,全村人放了半宿鞭炮。”新村的繁荣与老村的静默,共同诉说着变迁的力量。
山水宁明:边陲之地的永恒诗意
宁明的美,是多重维度的交响:花山岩画的苍茫、白头叶猴的灵动、明江的秀润、边境贸易的喧腾,以及壮乡人“唱天弹琴”的悠然。夜幕降临时,村民枕着江声入梦,而我们已收拾行囊,向下一个目的地——凭祥进发。
远方的家,永远在路上。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