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到“七七”:被“事变”掩盖的侵略真相


每当我们翻开历史教科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这样的字眼跃然纸上。它们似乎已成固定名词,被一代代人反复传诵。然而,我们是否曾冷静思考过——“事变”一词,究竟从何而来?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叙事陷阱?

一、“事变”: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谎言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柳条湖畔的铁路爆炸声,拉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日军自导自演,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随即炮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是赤裸裸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战争启动。然而,日本政府与媒体却轻描淡写地称之为“满洲事件”,后因规模扩大,改称“满洲事变”。

事变”一词,在日语中(じへん)本意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看似中性,实则暗藏玄机。日本刻意回避“战争”“侵略”等字眼,以“事变”淡化其行为的非法性与残酷性,企图在国际舆论中塑造“局部冲突”“偶然事件”的假象。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甚至中国媒体也逐渐沿用了这一称谓。1931年9月28日,《申报》将此前直斥的“日军大举侵略东省”改为“沈阳事件”,无形中接受了日本的叙事框架。


二、侵略不是“事变”,是国耻,是苦难

日本之所以敢以“事变”为侵略命名,根本原因在于其早已将中国东北视为“囊中之物”。通过《辛丑条约》、日俄战争等一系列操作,日本以“合法”驻军为名,实际屯兵12万于南满铁路沿线。他们视东北为“生命线”,视中国主权为无物。

然而,无论日本如何修辞美化,历史事实无法篡改:

· 北大营遭炮击,军民死伤惨重;

· 沈阳、长春、营口相继沦陷;

· 东北大学被占,兵工厂被焚;

· 荣臻被捕,王以哲殉国(虽后证实未死,但当时牺牲者众);

· 1932年上海遭攻,1937年卢沟桥枪声再起……

这些不是“事变”,而是国土沦丧、同胞惨死的战争罪行。日本所谓“ZN事变”“第二次上海事变”,不过是企图以语言游戏掩盖其全面侵华的野心。

三、语言即政治:我们必须校正历史叙事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事实,更是今天的记忆与未来的警示。当我们重复“事变”一词时,我们是否在不自觉中延续了侵略者的叙事逻辑?

有人说:“名称只是符号,重要的是记住历史。”此言差矣。语言塑造认知,词汇承载立场。称“事变”而非“侵略”,无形中弱化了日本的罪责,模糊了战争的本质。正如学者所言:“谁控制了历史的话语,谁就控制了历史的解释权。”

我们不应忘记:

· 中国媒体最初曾直言“日军大举侵略”;

· 民间始终称之为“国难日”“沦陷日”;

· 抗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明确判定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因此,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苦难,更要校正话语、重塑叙事。我们应当明确:

· 称“九一八”为“侵华开端”或“国难日”;

· 称“七七”为“全面抗战爆发日”或“卢沟桥抗战”;

· 彻底摒弃日本为淡化罪责而制造的“事变”称谓。

结语:勿忘国耻,正名以立史

历史不容美化,语言不可暧昧。我们要记住的,不是日本粉饰后的“事变”,而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14年抗战,是3500万军民用生命写下的抗争史。

唯有直面真相,才能看清未来。唯有正名历史,才能警示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国耻永志不忘!

注:本文基于历史事实写作,旨在唤醒民族记忆、校正历史认知。愿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事变   真相   日本   战争   卢沟桥   满洲   中国   国难日   日军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