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和总统特朗普的“塑料兄弟情”已经彻底破裂,双方从商业盟友变成政治死敌,甚至闹到特朗普政府考虑将马斯克驱逐出境的地步。
而在这场风波中,久未露面的前总统奥巴马突然发声,直接批评特朗普的政策,让这场争端再度升级。
引发这场混战的导火索是7月初以51:50一票之差惊险通过的“大而美法案”。
这份长达940页的法案表面打着“振兴美国”的旗号,实际内容却充满对富人阶层的倾斜:削减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和社会福利补贴,将省下的资金通过减税输送给石油、军工和传统制造业巨头。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法案直接取消了特斯拉等新能源企业的政府补贴,相当于断了马斯克的“财路”。
这种“劫贫济富”的设计迅速引发民间反弹,美国智库“税收政策中心”分析指出,法案实施后,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家庭平均每年将多承担1200美元的税负,而顶级富豪的税负反而减少14%。
马斯克的反应堪称雷霆万钧,他不仅在社交媒体连发12条帖文痛斥法案是“国家叛徒的阴谋”,更宣布筹备成立“美国党”,直接挑战两党政治格局。
尽管外界质疑其动机夹杂商业利益,但民调显示,40%的受访者支持这一新政党,反映出民众对传统政党的极度失望。
但特朗普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他动用联邦效率委员会(该机构恰由马斯克早年参与设计)对特斯拉展开“税务欺诈”调查,并放风考虑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取消马斯克的美国国籍。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旗下SpaceX的军方合作项目占其营收的30%,若真被扣上“国家安全”帽子,这场较量可能演变为鱼死网破的结局。
所以这场争端早已超出个人恩怨范畴,不过63岁的奥巴马近日罕见发表声明,直指该法案“背叛工薪阶层”,变相支持了马斯克的立场。
作为民主党重量级人物,奥巴马的介入让事件上升到建制派与反建制派的对决高度。
就连共和党前总统小布什也公开批评法案“过度偏袒传统行业”,反映出美国精英阶层对发展路线的深刻分歧。
或许从深层看,或许这场冲突折射出的是美国产业转型的阵痛,特朗普主张通过传统工业“让美国再次强大”,而马斯克代表的科技新贵则押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
两种路线的碰撞背后,是既得利益集团与新兴资本的对垒,类似矛盾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例如19世纪末美国铁路巨头与石油大亨的争斗,最终催生了《反垄断法》。
但这次的特殊性在于,科技资本已具备直接挑战传统政治格局的实力,马斯克凭借4400万推特粉丝和万亿市值企业,正在改写“财阀干政”的剧本。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对此事高度关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在演讲中特意提到“必须警惕保护主义对绿色经济的伤害”,被解读为暗讽美国政策倒退。
而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持续获得政策扶持,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已形成全球竞争力,中美在产业政策上的分道扬镳,或许将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
但同时这场风波还暴露出美国政治制度的深层危机,当两党制衡沦为51:50的零和游戏,当总统权力可随意用作打击商业对手的工具,所谓的“民主程序”已难以弥合社会撕裂。
历史经验表明,类似局面通常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像20世纪初“进步主义运动”那样通过彻底改革重生,要么像拉美某些国家那样陷入长期动荡。
而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医疗账单和油价,而非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宫斗戏码。
目前局势仍在发酵,有消息称司法部正在重新审核马斯克的移民身份,因其南非出生背景可能存在“签证瑕疵”。
这种技术性操作一旦实施,将开创美国驱逐顶级企业家的先例,不过马斯克显然不会坐以待毙,其“美国党”已开始在关键州招募候选人。
站在第三方视角观察,这场冲突的本质其实是全球化退潮期的利益再分配,当经济增长红利消退,精英阶层首先想到的不是做大蛋糕而是争夺存量,这种零和思维注定加剧内耗。
如今“大而美法案”是否重蹈覆辙?至少从纽约股市的反应看,法案通过当日特斯拉股价暴跌9%,而军工股集体上涨,市场用脚投票给出了答案。
这场混战远未结束,马斯克能否凭借“美国党”撼动百年政治格局?特朗普的驱逐威胁会否成真?奥巴马的表态会否引发民主党内部路线调整?这些问题都不确定。
唯一确定的是,当一国政策沦为少数人的财富游戏时,买单的永远是普通人。
让特朗普和马斯克吵得不可开交,“大而美”法案究竟是啥?| 国际识局
2025-07-02 21:23·中国新闻网
奥巴马和小布什罕见发声,批评特朗普政府
2025-07-02 19:40·文汇
将马斯克驱逐出境?特朗普:会考虑
2025-07-02 07:08·红星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