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发现汉字,经过仔细翻译后,他们认为: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各位看官,您好!这里是阿沈——沈从史,您身边的热点小助手,帮您在家看尽天下新鲜事,话不多说,来为您讲今天的故事。

从地图上来看,伊朗与我们隔着千山万水,两地相距甚远,但离奇的是,伊朗却在自己境内发现了一些带有中文汉字的文物。

怎么个事,难道历史上某个朝代也曾管辖过数千公里外的伊朗?更有学者有更大胆的猜测,表示之前伊朗就是中国的其中一个省也说不准,这话几分真假?阿沈带您看看。

2022年,伊朗文化遗产、手工艺和旅游组织对外宣布,在北部里海沿岸的吉兰省一处古代遗址里,出土了一批文物。

这些器物表面刻着歪歪扭扭的符号,乍一看像甲骨文,又像某种未知文字,当地考古队拍了照片发上网,很快引起国际考古界的注意。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王教授看到照片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伊朗同行,他仔细比对后发现,这些符号和汉代西北边境出土的简牍文字有几分相似。

出图文物上的“永”字,笔画结构和汉简里的“永元七年”,也就是公元95年东汉和帝年号几乎一样,而另一个“安”字,和汉代官印里的“安西都护”印文也有关联。

德黑兰大学的波斯史专家阿里教授饶有兴趣,他把所有符号整理成图册,请来巴黎索邦大学的汉学家一起研究。

经过半年比对,他们初步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汉字,内容可能涉及“地名”“官职”甚至“年份”,最让伊朗媒体兴奋的是,有一块陶片上刻着类似“此属汉”的片段,连起来读,像是在说“这里属于汉朝”。

此事迅速引发历史圈的激烈讨论,有学者翻出《史记》,表示张骞通西域,岂止到中亚?说不定汉朝的影响力早到了波斯,但也有人泼冷水,声称汉朝连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都没完全控制,波斯离得更远,咋可能设省?

带着疑问,让我们回到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原本想去大月氏联合抗匈奴,结果被匈奴扣了10年。

逃出来后,他一路往西,最远到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虽然没完成政治任务,却带回了葡萄、苜蓿种子,还让中原知道了“大宛”“康居”这些中亚国家的存在。

汉武帝一听,这事儿能成!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带着丝绸、金币和几百人的队伍,直接打通了“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丝绸、茶叶往西走,波斯的宝石、香料往东来,连罗马贵族都以穿丝绸为荣。

然而,伊朗位于波斯湾北岸,是古波斯帝国的核心区域,且后来的安息帝国、萨珊王朝都在这儿。

按《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的“西域都护府”设在乌垒城,管理范围西到葱岭,再往西就是安息帝国的地盘了。安息和汉朝是平等的外交关系,双方互派使者,汉朝送过“金印紫绶”,安息王也回赠过鸵鸟蛋。

那这些汉字咋跑到伊朗的呢?对此王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商人带过去的,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主力是粟特人,这些人从中亚撒马尔罕出发,一路卖丝绸、买香料,最远能到波斯湾。

他们做生意得记账,可能在货物包装上用汉字写“某商队”“某年某月”,或者用汉字做标记防假货,再加上吉兰省靠海,可能是商队从里海进入波斯湾的中转站,留下的货物残片就这么带到了伊朗。

或者是使节留的纪念”汉朝和安息互派使者,安息使者到长安,汉朝会送丝绸、玉璧,同理汉朝使者到安息,也会带点“国礼”。

这些使者可能随身带些刻字的器物,比如刻着“汉使张骞”的铜印,或者写有“永元三年”的木牍,作为身份凭证,后来使者回国,这些东西可能被当成宝贝收藏,或者不小心埋进了土里。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争,当时汉代和匈奴打了上百年,匈奴西迁时,可能抢过汉朝的物资,一路往西逃到波斯,这些东西跟着匈奴人到了伊朗,又被当地人捡到,当成普通器物用了几百年。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那些陶片上的字,教授表示他们找了三个汉学家独立翻译,结果都指向“汉”字,其中一块较大的陶片上,刻着“永元七年 西域都护 李”几个字。

永元七年是公元95年,李可能是当时西域都护的名字如果这是真的,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汉朝的官方文书或标记已经出现在伊朗境内。

但这事儿真能说明“伊朗曾是中国的一个省”吗?王教授对此却不太乐观,因为汉朝的“省“与今天的省不太相同,当时行政区划是的“郡县制”,最高是州,比如益州、凉州。

而西域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管的是军事和外交,不是行政区划,再说西域都护府的辖区,最远到葱岭,伊朗在葱岭以西,根本不在管辖范围内。

伊朗本土的历史文献也戳破了“行省”的说法,波斯波利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铭文、安息帝国的钱币,都没提到中国统治。

安息的历代君主,比如密特里达梯一世,他于公元前171-前138年在位,都在钱币上铸自己的头像,强调独立地位,而汉朝史书《后汉书》里写安息,只说“其王常欲通使于汉”,从来没提过“安息属汉”。

那为啥会有“此属汉”的文物?阿里教授自己也承认,这些符号太零散,可能是商人随便刻的,也可能是后人伪造的,比如,中世纪波斯有仿制汉代器物的风气,这些陶片说不定是那时候的“仿品”。

不过,这事儿还是有意义的,首先它证明了汉代的“丝绸之路”不是条“单向路”,文化影响能从长安一直传到波斯湾,就像今天的“一带一路”,商品流动的同时,语言、文字、习俗也在悄悄融合。

况且历史研究得讲证据,就算陶片上的字是真的,“此属汉”也可能只是商队的标记,不能直接等同于“行政管辖”,就像咱们现在买进口商品,包装上印“中国制造”,不代表那地方属于中国

现在,这些文物被送进了伊朗国家博物馆,中国考古队也准备过去做联合研究,做一下碳14测年、成分分析,说不定能更清楚这些器物的来源,但不管咋说,这说明古代的中伊交流,比咱们想象的更频繁。

说到底,伊朗发现汉字这事儿,与其说是证明不了伊朗是中国的一个省而感到有点遗憾,倒不如看成是个“文化彩蛋”。

它的出现,也让我们明白了2000多年前,两个相隔万里的文明,早就通过骆驼商队、丝绸香料、零散的文字,悄悄连在了一起。

各位看官朋友们,今天阿沈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阿沈下次再来分解,拜拜了您嘞!


参考资料:

千年前织锦仍然光泽闪耀,原来那时“中国制造”已闪耀世界,2024-06-12,上观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历史   汉字   伊朗   中国   仔细   发现   汉朝   西域   波斯   波斯湾   商队   汉代   葱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