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诗经·小雅·鹿鸣》中写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这里提到的“簧”是什么?
今天带你穿越回4000年前
一起感受那时的音乐律动
误差毫米级
古人“手工牌”口弦琴超精致
口簧又被称为口弦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个口簧
通体呈棕黄色
是一个极薄的骨片

△骨质口簧,陶寺遗址博物馆藏
窄窄的长方形骨器两端向外凸起
一端中部穿一圆孔,可以穿绳
中部剔出宽2~3毫米的舌状长条
上下拨动这个长条
动人旋律便由此荡漾开来

先民们是如何纯手工制作口簧的?
第一步
挑选合适的兽骨
挑选质地坚韧、纹理均匀的兽骨
经过清洗、脱脂处理后
去除骨骼中的杂质与水分
第二步
磨出长条雏形
通过锯、磨等工具将骨片
加工成规整的长条状
第三步
刻划出精细部件
用细石器或金属工具在琴体上精细刻划
使簧片与琴体精准分离
同时要控制簧片的厚度与长度
过厚难以振动发声,过薄易断裂
其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
可见当时工匠技艺之精湛
4000年前mini乐器
如何演奏?
演奏口簧时
要将琴体的一端含在口中
通过嘴唇、口腔的开合调整共鸣空间
同时用手指轻轻拨动游离的簧片

簧片振动产生的声音经口腔共鸣放大
便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这种演奏方式灵活便捷
演奏者可通过控制口型和气息
或模仿动物声音,或演奏神秘旋律
此外
当时口簧可能还被赋予了
沟通神灵、祭祀祖先的功能
这个最小的民族乐器
达斡尔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少数民族至今还在使用
音符穿越千年
带来远古文明的光辉
《唐乐志》中写道:“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
“女娲作笙簧”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
口簧因此被称为
“人类拥有的第一件乐器”

在物质生产相对匮乏的远古时期
陶寺先民没有仅仅专注在生存需求里
也对精神文化生活充满向往
♪♪♪
他们通过音乐抒发情感、传递信息
构建族群内部的情感联结
这也是陶寺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它的出土为研究中国早期音乐史
提供了关键证据
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鼍(tuó)鼓、土鼓
铜铃、石磬等其他乐器

它们共同勾勒出陶寺时期
“声乐与器乐并存”的音乐图景
为探讨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提供了实物支撑
远古“初音”,回响至今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时光之门
带我们走进先民的生活日常
读懂他们心中的祈愿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鸣谢丨陶寺遗址博物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钱炳彰
校对:雪晓楠
审核:耿 坤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