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复学一周就想躺平,甚至不想提上学,不代表真的没希望了,而是孩子遇到了他扛不住的“坎”。
这3个“隐情”才是孩子躺平的原因:
1、学校的场景,触发了孩子的“恐惧”
孩子复学前想的是 “我能行”,但到了学校,之前的人际恐惧、被关注的压力全冒出来了。
尤其,青春期孩子正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的年纪,一点小事都会瞬间激活他休学前那种熟悉的无力感、焦虑感和恐惧感。
比如一个曾经是学霸的孩子,休学一年复学后,可能一次小测试就会打击孩子的信心;
听不懂的课堂内容、完不成的作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都会让孩子有挫败感。
老师随口一句 “你落下这么多,要赶紧补”,在孩子听来可能就是 “我不行,我肯定跟不上”。
也有的孩子是因为“跟同学闹矛盾,被孤立” 才休学的,复学后看到之前跟他有矛盾的同学就坐在他斜后方。
或者之前玩得好的同学,现在有了新的圈子,自己融不进去。
这些压力堆在一起,孩子撑了一周,实在扛不住,就只能用 “躺平” 逃避。
2、家长的“隐形期待”,给了孩子额外的压力
孩子复学,家长心中难免怀有“总算步入正轨了”的欣慰与期待。
不少家长嘴上说着 “没关系,慢慢来”,但行动里藏着的期待,孩子却能精准捕捉到 ——
比如悄悄打听班级排名,反复叮嘱 “上课要认真听”,甚至因为孩子某天按时上学就格外开心,没去就唉声叹气。
尤其是孩子主动复学后,我们不自觉的追问、不经意的 “提醒”,
比如 “前两天状态不是挺好的吗?今天再去”,都会让孩子觉得 “我必须做到,不然就是对不起爸妈”。
这种“只能好不能坏”的隐性压力,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觉得复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
3、孩子当初“主动复学”,本就带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
有些孩子复学是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说不定这次能适应呢?”
可这种 “侥幸心理” 本质上是自我决定理论中的 “外部动机驱动” 。
不是孩子真的做好了回归校园的准备,而是被家长的鼓励、对 “正常生活” 的向往推着走。
当真正面对学业难度、人际互动的挑战时,“侥幸” 被现实打破,孩子就会陷入 “我果然不行” 的自我否定,进而选择 “躺平” 退缩。
就像一个电量仅剩20%的手机却要运行大型程序,任何一点挑战都会迅速耗尽他本就有限的意志力。
比如有个孩子休学期间在家状态很好,主动说 “想回学校”,可复学后发现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全看不懂,和同学也没共同话题,之前的 “信心” 瞬间崩塌:“我还以为自己能跟上,原来还是不行,不如回家算了。”
这种退意,不是孩子 “没毅力”,而是 “试试看” 的动机撑不起现实的困难。
所以,孩子一复学就躺平,要么是遇到了没接住的困难,要么是没抗住家长的期待,要么是本身就没准备好。
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先别着急 “纠正” 孩子,也别逼他 “面对”。
现在孩子的情绪就像 “刚被扎破的气球”,再用力捏,只会彻底瘪掉。
反而要先做 2 件事,把 “复学的基础” 保住 —— 也就是先让孩子情绪稳下来,让他觉得 “在家是安全的,爸妈不会逼我”。
1、无条件接纳情绪,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例如,当孩子说“我胃疼,不想去了”、
他真正表达的可能是:“明天有小测验,我怕考砸了,我无法面对那个糟糕的自己,焦虑让我的身体产生了不适反应。”
这时,家长的首要任务不是劝说或解决问题,而是共情与接纳。
错误回应:“别瞎想,没事的,你必须去。”(否定情绪,增加压力)
可以说:“妈妈看到你胃不舒服,是不是想到明天要测验,心里有点紧张?没关系,这种感觉确实会让人身体不舒服,我小时候也这样。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紧张,看看它能怎么样。”(验证感受,将情绪正常化,给予安全感)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信号(食欲不振、头疼、失眠)、行为信号(拖延、沉迷手机、回避社交)和言语信号(“我不行”、“烦死了”)。
你的平静和理解,是在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心理容器,帮助他消化和处理这些难以承受的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把他吞噬。
2、用 “微习惯拆解” 降低期待,让孩子在 “小成功” 中重建信心
复学孩子的压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对自我的完美主义要求——“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模式会让他因为无法立刻达到高标准而迅速产生挫败感。
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宏大的“学习好”目标,分解为无数个微不足道、绝对不会失败的“微习惯”,核心是 “跳一跳够得着”。
每一个微习惯的完成,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都在为他的自我效能感电池充电。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小成功,让孩子重新体验到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相信“我能行”。
当他内心的力量感逐渐累积,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学校里更大的挑战。
孩子复学后出现 “躺平” 想法,是很正常的心理适应过程。
家长不用追求 “一蹴而就”,也不用因孩子的反复而焦虑 ——
今天愿意去学校,哪怕只待半天,也是进步;明天说 “不想去”,也不是 “倒退”,只是需要再调整。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不管你能不能跟上进度,不管你要不要去学校,爸爸妈妈都接纳你。我们不是要你‘必须做好’,而是想和你一起,慢慢找到让你舒服的节奏。”
当孩子感受到 “无条件的支持”,才会有勇气迈出面对困难的第一步。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