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告别式定在八宝山 老朋友墓地竟紧挨着 50年情谊藏着啥故事。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2025年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103岁的杨振宁走完了他的一生。

人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那个在信里写下"千里共同途"的老朋友,会在那里等他吗?这个故事,得从两个安徽家庭说起。

崇德中学的墙球声

1929年,清华园。

杨武之教授家来了常客,邓以蛰,同样教授,同样安徽人。两个男人坐在书房里聊数学、谈哲学,门外院子里,他们的儿子在玩。

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

这两岁的差距,在童年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杨振宁总能赢。打墙球,他赢;弹玻璃球,他也赢。邓稼先不服气,非要比爬树,结果杨振宁爬得更快。

北京崇德中学的操场上,这对发小成了同学,下课铃一响,两个人就冲出教室。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他们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一个球,一面墙,能玩一下午。

1938年,战争来了,杨振宁随父亲去了昆明,进了西南联大。三年后,邓稼先也来了,两个少年在战火中重逢,穿着补丁衣服,啃着发霉的米饭,听物理课。

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日本飞机一来,警报就响,学生们抱着书本往外跑,躲进防空洞。有时候来不及跑,就趴在课桌下。炸弹的呼啸声过去后,教授接着讲课,粉笔在黑板上继续写。

毕业后,两人都去了美国。

芝加哥大学和普渡大学。太平洋那头的中国在打仗,这头的中国留学生在做实验。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是1950年,拿到学位后第九天,他就买了船票。

杨振宁留下了。

这个选择,会纠缠他们一辈子。

1971年的那封信

21年,杨振宁没回过国,邓稼先回国后,人就消失了。没有消息,没有地址,连他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儿。

1971年夏天,北京首都机场。


杨振宁终于回来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的签证,"一杯茶还没喝完"就办好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见面的地点安排在钓鱼台。

邓稼先来了,高大魁梧,一身浅蓝色中山装,两个老朋友抱在一起,杨振宁问:"你这些年干什么了?"

邓稼先笑笑,不说话。

再问,还是不说。

杨振宁急了,他压低声音:"听说美国人帮中国造了原子弹?那个叫寒春的物理学家,是不是参与了?"

这个问题,憋在他心里太久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消息传到美国,杨振宁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美国报纸就开始写:毛主席派飞机把美国物理学家接到北京。

这话什么意思?中国人自己造不出来。

杨振宁不信,可他又没办法确认,这个疑问,压在心里七年。

机场送行。

飞机快登机了,杨振宁又问了一遍,邓稼先看着他:"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告诉你。"

8月16日,上海。

有人专程从北京坐民航过来,送来一封信,邓稼先写的,很短。

"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拿着信的手在抖。

他反复看,一个字一个字看,吃不下饭,晚上登机回美国,在飞机上,他又拿出来看,泪水止不住。

信的最后一段,邓稼先写了这样的话:

"见面时,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总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共同途。

什么叫共同途?

两个人在地球两端,走的是一条路吗?这个问题,杨振宁想了15年。

病房里的20块钱

1986年6月,邓稼先病危,杨振宁接到电话,立刻买机票回国。

301医院的病房里,邓稼先躺在床上,瘦得不成样子,脸色蜡黄,嘴唇干裂。他得的是直肠癌,核辐射导致的。

杨振宁带了一束花,妻子许鹿希接过花,脸色凝重。

两个老朋友聊了很久,聊童年,聊西南联大,聊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邓稼先说话很费力,每说几句就得停下来喘气。

杨振宁想让气氛轻松点。

他突然问:"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

邓稼先笑了,他伸出两根手指。

杨振宁猜:"20万?"

邓稼先摇头。

"2万?"

还是摇头。

许鹿希在旁边说:"20块。"

邓稼先补充:"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房间里安静了。

杨振宁说不出话,他知道朋友在开玩笑,可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20块钱,能干什么?在美国,20美元连顿饭都吃不了。

邓稼先看出了他的心思,"奖金是国家拨的1万块,加上单位凑的十几万,按人头分,我分到的,就这个数。"

拍照的时候,邓稼先嘴角渗出血,止不住,许鹿希赶紧拿纸巾去擦,擦了又出,出了又擦。

这张照片,成了两人最后的合影。

一个月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了,62岁。

葬礼上,杨振宁没来得及赶回来,他在大洋彼岸,读着悼词,想着病房里那两根手指。

20块。

一条命,换20块。

值吗?

百岁老人的回答

2021年9月22日。

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庆祝他百岁华诞。

99岁的老人坐在台上,头发全白了,背有点驼,说话还算清楚。

他要讲一个故事。

"1971年,稼先给我写了封信,信的最后,他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台下很安静。

"我当时不太明白'共同途'是什么意思,这些年,我慢慢懂了。"

老人的声音有点哽咽。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什么叫共同途?

不是走同一条物理的路,杨振宁在美国研究规范场论,拿了诺贝尔奖,邓稼先在罗布泊研究原子弹,拿了20块钱。

也不是走同一条国籍的路,杨振宁入了美国籍,后来又转回中国籍,邓稼先的护照,从来没换过。

共同途,是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做了同一件事。

让中国人能挺直腰杆说话。

2025年10月18日中午12点,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告别式。

很多人会去送他,清华的学生,物理学界的同行,还有那些记得他贡献的普通人。

有人会问邓稼先的墓地在哪儿?

这个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官方报道里,没有明确说明,有人说在八宝山,有人说在别处。

这不重要了。

两个老朋友,50年前约好的"共同途",早就走完了。

1971年,邓稼先在信里问,你在美国做的那些研究,和我在戈壁滩做的这些事,是一条路吗?

2021年,杨振宁给出了答案,是的。

从1929年的清华园,到2025年的八宝山。96年的时光,两个安徽少年,一个选择留下,一个选择回来,一个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一个得到了20块钱。

谁对谁错?

没有对错。

只有选择。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爱因斯坦做同事的时候,邓稼先在四川绵阳的大山里坐吉普车颠簸。杨振宁在领诺贝尔奖的时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蘑菇云下测量数据。

两条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路,最后通向同一个终点。

这就是"千里共同途"的意思。

不是走在一起,而是走向一起。

八宝山的秋天,银杏叶黄了,103岁的老人,终于可以和他的朋友说稼先,我来了,这50年,我没让你失望。

参考资料:

新华社:《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2025年10月18日)

清华大学官网:《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2025年10月18日)

人民日报/人民周刊:《杨振宁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历史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宝山   告别式   墓地   情谊   老朋友   故事   杨振宁   美国   两个   原子弹   北京   块钱   罗布泊   氢弹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