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祁驿
近期,汽车行业新品泄密事件密集发生,领克、小米、小鹏等多个品牌相继“中招”。从官图参数到试驾视频,从合作方系统故障到员工操作失误,频发的泄密事件不仅打乱了车企营销节奏,更引发公众对“泄密是否成营销新套路”的热议。
7月4日傍晚,距离领克10 EM-P原定19点的发布时间仅剩数小时,其宣传素材突然在网络流传。记者获悉,泄露内容包括车型棚拍图、内饰细节及技术参数,与当晚官方发布的素材高度吻合。“当时刷到朋友圈有人发新车图,还以为是官方提前预热,后来才知道是泄密。”郑州车主王先生说,他本打算观看发布会,提前看到细节后“期待感降了不少”。
3天后,天下秀广告有限公司向领克发布致歉声明,称泄密源于平台系统故障,已成立专项技术小组彻查漏洞并修复,将配合领克降低负面影响。领克汽车销售副总经理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已依据保密协议达成一致处理意见,“商业合作的基础是契约精神,任何一方都应严格遵守,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这并非领克首次遭遇泄密。今年1月3日,“萝卜报告”员工在与领克约定的保密协议解除时间(当日20:30)前12小时,突然发布大量领克900车型内容。领克反应强烈,随即发出律师函,要求按协议支付500万元赔偿金。“当时看到提前曝光的内容,还以为是官方放出来的‘烟雾弹’。”郑州汽车自媒体从业者张女士说,新能源汽车更新快,大家对新车信息特别敏感,提前泄露很容易引发猜测。
事件发酵后,“萝卜报告”关联博主“陈震同学”在社交媒体致歉,称泄密员工已“自动离职”。1月20日,陈震公开转账记录,确认500万元赔偿金已支付。“500万赔偿金不是小数目,能看出车企对保密的重视。”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先生认为,高额赔偿条款能对合作方形成震慑。
6月26日,小米汽车也遭遇类似情况。当天7点才举行上市发布会的小米YU7,其动态试驾视频上午10点就出现在B站“二师兄官方”账号。尽管博主“-_- 二师兄”在10:27分删除视频,但已被大量网友下载传播。“早上刷到试驾视频时还挺惊喜,觉得‘提前尝鲜’了,后来才知道是泄密。”郑州消费者刘女士说,她身边不少人保存了视频,“删除后反而更想知道车的细节,有点反常”。
随后,该博主向小米汽车致歉,称因疏忽将发布时间错设为上午10 点,愿意按《保密承诺函》承担违约责任。小米汽车相关负责人未正面回应处理结果,仅表示“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感谢用户理解”。
同月,小鹏汽车也被卷入泄密风波。其法务部门发布声明称,一家参与新车型拍摄的汽车自媒体,违背保密协议擅自泄露内容,导致即将于6月11日发布的小鹏G7外观设计和价格提前曝光。“新车价格提前泄露影响挺大的,要是比预期高,可能就会转看其他车型。”正在郑州某小鹏门店看车的市民赵先生说,他本打算等发布会后订车,提前知道价格后“有点犹豫”。
记者梳理发现,四起泄密事件原因各异:天下秀称是系统故障,“萝卜报告”“二师兄”归咎于人为操作失误,小鹏则直指合作方主动违规。“看似偶然的背后,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孙先生分析,传统燃油车更新周期长,一款车型可能延续数年,而新能源汽车一年能发布多款新车,“更新快意味着参与保密的环节和人员更多,客观上增加了泄密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泄密主体多为自媒体。“现在车企越来越依赖自媒体传播,但自媒体天然追求流量,管理相对松散。”某汽车公关公司从业者周女士说,部分自媒体为抢“首发”,甚至抱着“先发布再道歉”的心态,“毕竟一次泄密带来的曝光量,可能比常规合作大得多”。
对于“泄密是否成新营销方式”的猜测,穆军明确表示反对:“泄密会严重打乱营销节奏,前期投入的宣传资源可能白费,没有企业会拿核心利益冒险。”但也有消费者持不同看法,郑州车主李先生认为:“有些泄密时间点太巧了,刚好在发布会前几小时,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故意预热。”
“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泄密都损害行业生态。”孙先生强调,核心技术参数或价格策略泄露,可能让竞品提前调整规划,压缩新品市场窗口期;若涉及未成熟技术,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稳定性的质疑。他呼吁车企加强保密管理,合作方严守协议,“建立可控的曝光节奏,才能让新车发布既保持新鲜感,又守住行业底线”。
目前,领克、小米等企业均表示将升级保密流程,对合作方资质和操作环节进行更严格审核。“希望以后能少点这种‘意外’,让看发布会像拆盲盒一样有惊喜。”郑州消费者刘女士的期待,或许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