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就烧掉了40亿!曾经红极一时的无人超市,为啥几乎消失了?

2017年夏天,一场零售“革命”突然在全国各地刮起。

无人超市——这种连收银员都不要的新物种,被资本和媒体捧上了天。

那时铺天盖地的报道全都在说:传统零售的终结者来了。

扫个码进门,拿了东西就能走,付款自动扣,连“谢谢惠顾”都省了。

科技感拉满,未来感十足。


可几年过去,这种看上去很美的零售形式,几乎销声匿迹。

满地拉闸的门店、甩卖的设备、退场的投资人。

短短两年,烧掉的40亿,如今成了无人问津的“教训”。

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人超市,为啥凉得这么快?


01

无人超市最早的风口,是从美国吹过来的。

2016年底,亚马逊推出了Amazon Go,主打“拿了就走”。

摄像头、AI算法、传感器,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国内很快跟上节奏。

2017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淘宝造物节搞了“淘咖啡”,刷屏级爆火。

接着京东、苏宁、小米、便利蜂、缤果盒子等,也一窝蜂冲进赛道。

据统计,那一年全国冒出超200家无人超市,智能货架铺了2.5万个。

光是融资就有93起,总金额超40亿人民币。

红杉资本、IDG、元璟资本……一线VC挤破头。

人人都想抢下“零售未来”的门票。

媒体喊出“传统超市必将洗牌”的口号,甚至有人预测,三年内可能遍地都是无人便利店。

但繁华落幕得也快。

从2018年开始,一家接一家宣布关店、裁员、破产、跑路。

那场全民追逐的“零售革命”,成了最短命的商业神话之一。


02

曾经的“技术革命”,为什么会变成“赔本生意”?

首先就是最致命的一点——防盗问题。

本以为AI识别+摄像头能牢牢盯紧货物,结果漏洞百出。

摄像头遇到高温会失效,算法识别慢,还常误判。

最尴尬的是,有人拿了东西就走,系统居然没反应。

有实验显示,一家无人店一天卖出1.6万元商品,却只结账收回1.3万元,损失高达3000元。

而且再看全国平均水平,有87%的人会乖乖结账,但13%的“顺手牵羊”足以把利润拖垮。

金额小,立案难,查账靠人工,店家损失只能自认倒霉。

说白了,所谓的“无人”,本质是“无人监管”。

除了防盗问题,设备成本也压得人喘不过气。

开一家标准化无人店,需要装摄像头、感应器、RFID、后台系统、识别闸机等,投入起步就要十几万。

设备定期升级、维护、技术支持全得靠人,不花钱根本撑不住。

收银员工资一个月才几千元,系统设备一装就是几年的工资,还未必好用。

更要命的是,这种店开得越多,投入越大,亏得越狠。

实际运行中,货架补货、清洁、系统调试仍然离不开人,所谓“完全无人”根本是个伪命题。

结果人工没省多少,反而多了一堆“伺候机器”的人。

再说顾客体验,也远远没有想象中那样丝滑。

扫码进门、自动语音提示、摄像头全程跟拍、结账异常报警……

很多顾客吐槽:“没买东西都觉得像小偷”、“走出店门心慌慌”、“被摄像头盯得发毛”。

本想来图个方便,结果全程像在接受安保检查。

还有不少商品贴着RFID标签,但系统识别率低,经常扫不出来。

有顾客在店内选了一件没贴标签的商品,结果被困在店内出不去。

后台呼叫三次都无人响应,最后只能随便拿个能扫的商品刷一下,才得以脱身。

更别说夏天空调坏了、系统宕机、商品过期识别不了等“小插曲”。

一个本该提升效率的模式,却在细节上处处拖后腿。

体验差、流程烦、性价比不高,消费者慢慢就不愿再进这种“高科技超市”了。


03

即便到了疫情时期,“无接触消费”成为热词,无人超市也并未真正迎来“第二春”。

当年确实有过回暖苗头,像瑞幸推出无人咖啡机、元气森林上线智能售货柜。

不少企业转型做自动柜、无人冰箱,在商场、园区、图书馆推广。

但这些更像“贩卖机升级版”,离真正的无人超市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华经情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无人零售中,智能柜市场占比高达96.6%,无人超市则不到10%。

而线下零售的新巨头,早已不是靠技术起家的。

胖东来靠极致服务征服民心。

山姆会员店靠“试吃自由”与大包装性价比逆袭中产。

宜家靠“躺平体验区”俘获年轻人。

不是因为设备多、技术炫,而是因为人性化体验、服务细节,让顾客心甘情愿掏钱。

零售本质从未变过——始终是为人服务。

曾经想用“减法”干掉人工的无人超市,终究敌不过做“加法”的传统超市。

删掉人的温度,省下不了多少成本,还失去了信任。

没有收银员,却也没有微笑。

没有导购,却也没有建议。

没有服务,就很难留住回头客。

技术可以高冷,但超市不能冷场。

商业从来不是拼算法,而是比谁更懂人心。


04

如今,社交平台上早已很少有人讨论无人超市。

只有偶尔看到新闻,比如哪个地区凌晨有几名青年闯入无人店偷烟偷槟榔,才会让人回忆起那个曾经“走路带风”的新零售名词。

据数据显示,无人超市的夜间客流几乎为零,但电费却比普通便利店高出30%。

当初热钱涌入的企业,有的转型做生鲜,有的早已注销。

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量“九成新”人脸识别设备、自动识别闸机成批甩卖。

本以为能颠覆零售格局,结果变成了技术泡沫。

这场从2017年烧到2019年的大戏,终于迎来了结局。

资本退场,消费者转身,技术换风口。

无人超市,也就成了“无人问津”的超市。

市场早已换了玩法。

即时零售的“30分钟送达”,已经征服了年轻人。

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效率拉满,体验感拉满,买菜、买零食、买日用品一步到位。

预计到2025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破1.5万亿元,是无人超市的15倍以上。

有人调侃:“现在的山姆收银员比摄像头都多。”

一语成谶。

人心才是最大流量,情绪才是最强营销。

谁能理解人、服务人,谁就能活下去。

那些试图用冰冷算法替代温度的“黑科技”,终究敌不过一个微笑、一次主动的帮助。

技术终究要服务人性,而不是试图取代人性。

无人超市的退场,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脱离现实的必然。

当潮水退去,真正留下来的,从来都是能陪消费者慢慢走的人。


这页“无人超市”的风口,算是彻底翻篇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超市   摄像头   技术   设备   山姆   系统   算法   风口   商品   顾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