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约1.05亿吨,其中从美国买了2213万吨,全年同比下降5.7%。按往年做法,年初就会先把美国新豆的船期定好。到了2025年8月,一船未签,这一下把美国种植带直接顶在风险线上。
美国豆区的压力很快显形,合作社不敢大量接货,仓储翻转慢,银行催还款,现金流吃紧。农户春耕的化肥、种子、柴油都是真金白银,秋收卖不出像样的价,下一季只好缩一点面积,或改种玉米。美国大豆协会看清了这点,赶紧劝白宫收回关税动作,先把市场稳住。
中国不买美国,并不等于缺口无法填。南美的窗口期在手,国内压榨厂把到港节奏、期现套保和油粕替代一起上,把价格波动拆成几段。该走巴西就走巴西,需要粕就补粕,配方上做减法,成本上做细账。美国少了“基准买家”,基差、贴水、现货价都跟着虚,最终又压回到农场的卖粮价上。
特朗普等了11天,没见中方下单,就把制裁抬上来,理由是“涉伊朗石油贸易”,点名两家中企和个人。目标很直白,想用非关税工具把外围合规成本顶高,逼中国回头买美国大豆。
这套招在农产品上很难奏效,粮油链条看的是可得性、价格与稳定,船期稳、到港准、压榨顺才是硬指标。政治加码只会抬高不确定性溢价,让买家更偏向不被掣肘的供应线。越是敏感时点,越是多元采购,越是把订单拆散到不同港口和不同产区。
地缘层面也在加码,白宫向菲律宾递交引渡请求,矛头对着杜特尔特系的盟友,等于给马科斯发信号,南海频率要拉高。算盘很清楚,借地区摩擦给谈判加筹码,再把经贸议题捆上桌。
问题是航运保险和不确定成本会一起上升。亚洲买家更愿意用远期合同和分散到港来降风浪。政治噪音越大,商业采购越回到可控与性价比。制裁与地缘挤不出一船便宜货,只能把买家推得更远。
大豆不只是一票食物,还是一张结算账。美元计价、美元清算曾是顺路,贸易战和附加关税把这条路变窄。买卖双方自然该走更顺的通道。对中国来说,多来源、多币种、分批滚动是新常态;对南美来说,港口与铁路配套跟着上,人民币结算占比往前挪。
当“单一大额、美元全额结算”被改写成“多来源、多币种、滚动对冲”,美元在这条具体链路上的粘性就下降。不是一夜去美元,而是能少用就少用,能分散就分散。每一张被改写的发票,都是一次小幅迁移。大豆先走一步,后面矿产、油品会跟上。
国内产业端也在做细功,压榨利润盯得更紧,油粕替代更灵活,盘面对冲更贴现金流。企业不再把自己绑在某个单一货源或某一种货币上。
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谁就先把自己变成高溢价的供方。美国要想回到“基准供应商”,就得把政治噪音降下去,让交易重新回到价格、质量与确定性。
贸易战刚开的时候,不少美国豆农信心很足,媒体也跟着造势,以为“打赢中国很容易”。几年过去,剧情改了。
中国把供应链弹性做厚,把结算路径做散,把国内稳价器做实。美国这边,制裁、关税、地缘动作轮番上,结果是合同更怕变数,保险条款更长,产业端不敢把交易当纯商业决策。
美国大豆协会的“举白旗”,不只是口风一变,而是承认市场规律回来了。大买家要的是确定性,要的是总成本可控。想拿回订单,就别用制裁去替代竞争力。豆农需要现金流和稳定预期,不需要一串推文和一纸新清单。
中国这边也把话说透,清零不是情绪,是结构调整。谁的货更合算、谁的结算更顺、谁的船期更稳,就给谁机会。美国当然仍可做选项,但不再做唯一。南美、黑海、东南亚一起进来,仓储、物流、金融工具一起补齐,极端天气和地缘波动都能抗。
镜头拉回当下,美国新季要收割,港口要发船,贷款要续期,农场要准备下一季。中国端看压榨利润,看饲料成本,看养殖利润,也看粮油安全。用不上美国的时段就走南美,需要美国的时候也会议价回补。订单清零,是一次结构性投票,投给更可控的供应链,投给更分散的结算方式,投给更稳的产业韧性。
路摆在面前,美国如果继续把制裁当万能扳手,只会把买家推走,把美元从一单单实物里慢慢挤出去。真想把货卖出去,就别再拿政治盖商业。把价格、质量、时效和规则做到位,市场自然会回身。中国敢做这个决定,是因为底盘够稳,账算得清。
美国咽不下这口气,是因为习惯用嗓门压账本。账本不认嗓门,只认数字。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