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降温,越要控制锻炼?医生:60岁后,锻炼要改掉3个坏习惯

一到降温天,就有不少人“咔哒”一声掀开被子,裹上外套冲到公园去“抢跑道”。尤其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晨练似乎成了一种“雷打不动”的仪式。

可问题也来了,医院急诊科常常在清晨迎来几位突发心梗或摔倒骨折的老人,医生也一脸无奈:“真不是不让锻炼,但你得挑个对的方式啊!”锻炼本该是健康的“守护神”,结果成了“隐形杀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许多老人常年坚持锻炼,体检却未必比不动的人好。这并不是锻炼无效,而是方式错了。特别是天气冷下来的时候,很多人的锻炼习惯没变,反而成了健康隐患。

年龄上了六十,身体各项机能本就开始退化,心肺功能、关节稳定性、神经反应速度都不如从前,哪能还像年轻人那样“动起来”?老年锻炼这事,讲究不少,尤其有些坏习惯,真得赶紧改。

1.天不亮就出门:早锻炼≠好锻炼

早起锻炼这事,其实本身并没有错。但要是天天不到五点就出门,在冬天就容易出事了。天还黑着,气温也正低,空气里氧含量也不是特别高。这个时候出门锻炼,呼吸系统压力大,对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尤其危险。

寒冷刺激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临床资料显示,冬季凌晨4点到7点,是老年人心梗、中风的高发时段,而这个时间段,恰恰是不少老人出门晨练的时间。

2.运动过猛:不是出汗越多越健康

很多人以为“锻炼就得出汗,出得越多越好”,但真不是这么个理儿。汗流浃背的确让人觉得“爽”,可对六十岁往上的人来说,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大量出汗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率不齐、低血压晕厥等问题。

有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因运动诱发的意外中,30%以上是因为运动过猛引发心源性问题。医生多次提醒:适度运动才是王道,目标不是“出汗”,而是维持身体机能和肌肉力量。

3.忽视热身和保暖:这一步差点“要命”

还有一个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问题——热身和保暖。天气冷了,关节和肌肉粘滞性变强,若不提前做好热身活动,贸然就开始跑步、打太极或是跳操,很容易拉伤肌肉,甚至造成关节扭伤。有骨质疏松的老人,一摔就可能是骨折,恢复又慢。

临床数据显示,冬季老年人跌倒后发生骨折的概率是其他季节的1.8倍,而保暖不到位是其中重要诱因。特别是膝关节、腰部、脚踝等部位,受寒更容易诱发关节炎、风湿痛。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鞋子。天冷路滑,穿着不合脚的鞋子锻炼,不仅增加跌倒风险,还可能造成足部变形。许多老人舍不得换鞋,一双穿了好几年的旧运动鞋,鞋底早就磨平了,抓地力差得很。

再加上清晨容易有霜冻、湿滑,走在公园小道上风险不小。建议选择轻便、防滑、带支撑性的鞋子,最好每隔一两年就更换一次。

不少人可能也听过所谓“寒冷锻炼能提高免疫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道理,但前提是基础体质好、锻炼方式科学。对一般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这种“逆风”锻炼法并不合适。

气温骤降时,身体首先会动员能量用于维持体温,反而会牺牲一部分免疫反应。过冷的环境下锻炼,不但不能提升免疫力,反而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支气管炎、肺炎这些病,老年人一旦染上恢复慢,严重的甚至住院。

那该怎么锻炼才算合适?按照《老年人群体运动指南》的建议,每周进行5天、每天30分钟的中低强度运动最为合适,心率控制在“170减去年龄”这个范围内为宜,注意心率的平稳性,不可突然加快。

像快走、太极、慢速广场舞、原地拉伸操这类强度不高的项目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天气太冷的时候,完全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哪怕是在客厅走来走去,或者原地踏步,也比冒着寒风出去锻炼强得多。

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有慢性病的老人锻炼前一定要和医生沟通。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这类基础疾病患者,并不适合一开始就大量活动。要是盲目坚持“每天万步走”,不但达不到保健效果,反而可能诱发病情反复。

有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运动强度控制不好,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年轻人高出将近两倍。而低血糖发作起来,走在路上说倒就倒,挺危险的。

就算身体还算硬朗,也不能无视锻炼的“警戒线”。老年人的骨骼代谢率下降,骨密度普遍降低,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骨裂或骨折。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接近20%,恢复慢,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

所以,选择锻炼方式一定要安全为主,能避免剧烈冲击和负重,避免单脚站立时间过长,特别是室外冰雪天气,要尽量避免外出锻炼。

再说一件很多人忽略的小事,那就是运动后的恢复。有些老人锻炼完就坐在公园长椅上吹风聊天,看似放松,实际上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运动后体温一时还未恢复稳定,坐着吹冷风容易引起肌肉僵硬、风寒入侵。

建议运动完及时换下出汗的衣服,保持身体干燥,回到温暖的地方休息十几分钟,让身体慢慢降温才是正解。这个小动作,常常决定着运动到底是“加分”还是“扣分”。

说到底,锻炼本身是件好事,但方法错了,就容易把好事变坏事。尤其是进入60岁这个年龄段,身体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状态了,再坚持过去那一套“铁人训练法”,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疲惫。

选择科学、适度、安全的锻炼方式,才是真正对自己身体负责。哪怕每天只是在阳台伸展、打几套太极拳,也比在冷风中跑上个三公里强得多。健康不靠硬拼,靠的是智慧和耐心。

锻炼不是不可以继续,而是要学会“听身体说话”。一旦发现锻炼过程中出现胸闷、头晕、气短、四肢乏力等症状,应该立刻停止活动,必要时及时就医。而不是咬牙坚持,误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硬扛”式锻炼,只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身体会用信号告诉你“该休息了”,别等到出事才追悔莫及。

每一次锻炼,其实都是一次身体的“投资”,关键在于“方式”对不对,而不是“强度”够不够。降温的季节更要小心那些表面看似无害、实则潜藏危险的锻炼方式。

六十岁之后,是该学会改变锻炼习惯的时候了,不是再去拼毅力的时候。真正的长寿之道,不是比谁坚持得久,而是谁更懂得照顾自己的身体。

参考文献:

[1]王成艳,李玉峰.老年人运动安全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5):567-572.
[2]刘晓东.寒冷天气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关系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9):842-847.
[3]赵建明.运动过度与心源性猝死关系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38-41.
[4]王志强.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2):1295-1299.
[5]陈彦宏.老年慢性病患者运动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5,33(3):233-23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养生   习惯   医生   身体   老年人   老人   方式   老年   心率   天气   肌肉   强度   保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