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轩轩,赶紧把西瓜多吃点,解渴又补水!”在这个暖气充足的冬天,10岁的轩轩正窝在客厅里,刚刚写完作业。他的妈妈端上一大盘切好的果盘,堆满了西瓜、柿子和梨。
这一幕几乎在许多中国家庭中上演:冬天水果、蔬菜当零食,孩子们津津有味,家长也觉得吃天然食物总比零食健康。然而,隔壁的张大妈却犯愁了,孙子小腾近期总是食欲不振、常说肚子凉,还总闹肚子。

去儿科咨询后,医生一句话点醒她:“有些水果、蔬菜性寒,对孩子来说,夏天适量无妨,冬天大量进食却损伤脾胃、耗散阳气,尤其是三类极寒食物,更要警惕。”
难道爽口多汁的水果、应季供应的蔬菜,也可能给孩子健康“埋雷”?家长们常常以为新鲜蔬果营养丰富,越吃越健康。
但其实“寒热属性”,中医极为重视,越到了冬天孩子体质偏弱、阳气不足,冷性食物对健康的隐性威胁就越大。
你家冰箱里那几种“极寒水果”孩子真的适合天天吃吗?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个冷门但很关键的脾胃伤害信号,今天,不妨看看你家有没有以下几样“隐形杀手”,或许,调理从此变简单。

不少家长对“三寒”食物并不陌生,但“真正寒性最重”的水果和蔬菜,很多人却无法分辨。以为山楂酸甜开胃、梨润肺止咳、苤蓝冰脆爽口,但忽略了寒性过重的食物,反而易导致小儿脾胃虚寒、湿气加重、阳气流失。
大量研究和官方指南均已提示,儿童肠胃功能与耐寒能力较弱。《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儿童每日水果推荐量维持150~200g,但强调“腌制、冷冻、寒性蔬果要适量,宜选应季、温性种类”。
为何说“寒气伤脾”?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怕凉怕寒”。西医角度来看,过多氧化物质、过低温度、难以消化纤维,对肠道菌群、酶活性等均有不良影响。

基础代谢低下的孩子,长期摄入寒凉食物可导致代谢障碍、腹泻、吐泻等问题,北京市儿童医院2021年随访数据显示,长期偏食寒性水果的儿童,消化系统小毛病发生率比同龄高约18.2%,免疫力轻度下降12%-15%,反复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
“极寒水果蔬菜”到底有哪些?为何说会伤阳气、损脾胃?权威营养师和中西医专家多有共识,如下几样日常冷门高频上榜:
极寒水果三大代表:西瓜、梨、柿子
西瓜:典型的极寒水果。性寒、夏季解暑,但冬天即使产自温室,属性依旧寒凉,过量食用后易致腹泻、脘腹冷痛。
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健康研究小组数据显示,每周食用西瓜超过2次,6岁以下儿童腹泻率提升16%,脾虚患儿更为明显。

梨:入口清润,被视为润肺佳品,但“生食性寒,脾胃虚弱者慎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数据显示,冬季高频食梨的城市家庭儿童,腹泻、乏力比例高12%。
柿子:柿子甜腻易储,含鞣酸较高,性寒滑肠,脾弱儿童食后容易腹胀腹泻甚至形成“柿结石”。《中国食物成分表》统计,100g柿子蛋白含量仅0.7g,纤维不如苹果,寒性更重。
苤蓝:北方冬天常用腌菜,水分高、清脆爽口,性寒偏重。鲜食苤蓝所含维生素C虽丰富,但不适合脾胃虚寒孩子长期食用,腹泻棘手。
白萝卜:民间常说“冬吃萝卜”,但其实生食寒气极盛,熟食温和一点。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数据显示,低龄儿童每日生吃白萝卜量超过80g时,脾胃功能异常比例为17%,并有消化不良、腹胀现象。

莴苣:含有“莴苣苦素”,入口带苦,性凉滑润。研究发现,5岁以下儿童过量生食莴苣,肠道消化酶分泌明显下降.
家长们要警惕这些表面看似无害但实则“隐形伤害”的信号。包括畏寒、手脚冰凉、吃饭无力、经常性腹泻或呕吐、面色发白,都是阳气受损、脾胃虚寒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孩子“舌苔发白厚腻”“偏好热食”等也是重要提示。
孩子冬春两季,该怎么合理选水果和蔬菜?安全守则看这里!别担心弃“水果蔬菜”如蛇蝎!关键是动静结合,寒温互补,顺应时令。
优先选择“温性”水果,如苹果、山楂、木瓜。每次水果量不要超出孩子一只小手抓起的总量;蔬菜首选胡萝卜、南瓜、菜花等温补型,避免长期生食极寒蔬菜,建议煮熟后搭配;如果孩子偏爱寒性水果,建议可佐以姜枣汤、蜂蜜、温热茶饮,减少凉性伤害;进餐温度很重要,不要直接从冰箱里取食现吃。

出现脾胃虚寒、乏力、腹泻或阳气不足等症状,应调整饮食结构,情况持续要及时到儿科评估。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共识:儿童饮食性寒食物摄入建议(2021)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儿童消化健康数据报告(2021年版)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