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赵匡胤本想用“迁都洛阳”来削弱弟弟赵光义,却不料反被弟弟将了一军。
最终不仅计划失败,还加速了赵光义夺权的行动。
半年后,一场“烛光斧影”的夜宴,是赵匡胤的绝唱,也是一段千古悬案。
赵匡胤最大的隐忧,不是外患,而在宫墙之内:
二弟赵光义在开封经营了十几年,培植亲信,势力盘根错节。
赵匡胤明白,必须要“剪枝”了。
开宝九年二月,他安排长子赵德昭在宋州接待吴越王钱俶;
三月,又提拔次子赵德芳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这是很明显的信号:他开始让儿子接触军国大事,想要提拔自己的儿子,以削弱、压制赵光义。
只是,这步棋走得太晚了,赵光义的权势已是如日中天。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了。
如果说这些举动尚在棋局之中,那么迁都洛阳,就是直接“换棋盘”的应对。
四月,赵匡胤回洛阳祭祀,顺便考察情况,以便实施迁都计划。
迁都一方面是“借山河之险,效法周汉”,同时也是为“避赵光义之势”。
然而,迁都一提出来,就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反对。
起居郎李符列出了“八大难题”:洛阳城衰败、宫殿不全、百姓穷困、军粮不继……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又说,开封有十几万大军驻扎,迁都会引发军政不稳、供给困难。
但赵匡胤已经下定决心,根本不听这些劝谏。
关键时刻,赵光义亲自出马。
他倒没有像别人一样分析什么军队、粮食的实际情况,而是抛出了一句“安天下,在德不在险”。
这一句话,看似是“掉书袋”,却比什么都管用。
赵匡胤听后沉默不语,一时竟无言以对。
为什么这句话能有如此分量?
因为古代王朝的治国理念,基本都是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核心,以德治天下。
赵光义直接占据了道德高地,赵匡胤要是反驳,那就是“不仁不义”了。
这一记“道德绑架”, 直接把赵匡胤所有的迁都理由都堵住了。
赵光义退下后,赵匡胤感叹:
“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弹矣!”
其实,赵匡胤迁都的考量与担忧,不只是针对皇权斗争,也是为大宋的未来考虑。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的担忧果然成真了:
京师一切供养,皆系运河漕运之上,无休止的疏浚与修缮,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
长江下游虽富庶,但因长期作为京师粮食和物资的主要来源地,压力日渐加剧。
最终,京城繁华而地方困顿,“积贫”、“积弱”,以至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赵光义未必不明白迁都的必要性,可一旦迁都,他经营多年的开封势力就会被连根拔起。
他在朝堂的权力、在军中的根基、在官场的“人脉网”,都会瓦解。
为了他夺皇位的野心、为了自保,他必须阻止迁都。
而更让赵光义警惕的是,赵匡胤并未因迁都不成就放弃。
他亲自来到赵光义的府邸,监督“引水入府”的工程,有人说他是在用“厌胜”这种巫术来诅咒赵光义;
他又屡次拜访弟弟赵廷美,试图扶持其来牵制二弟。
堂堂天子,亲自去弟弟府上看引水、扶持其他兄弟……
这些举动,看似是赵匡胤主动出击,实则是他被逼到悬崖边的挣扎之举。
而赵匡胤的频频出招,也让赵光义不得不提前加速这场对弈。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一场风雪笼罩万岁殿。
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夜饮太清阁。
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记载:
二人屏退侍从,对酌长谈。
宫女远远望见烛光下,赵光义忽然起身,摆手后退,神色似有所惧。
酒尽食罢,夜已至三更,殿外积雪盈尺。
赵匡胤手执小斧,蹲在殿前拨弄积雪,忽回首,高声对赵光义道:“好做,好做!”
随后解带就寝,鼾声如雷。那夜,赵光义亦留宿宫中。
《宋史》只写“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并无其他解释。
但“烛光斧影”的说法,千年来流传不息。
世人多认为,赵匡胤是被赵光义下毒了,虽无确凿证据,却是疑点重重。
赵光义是否亲手“行事”,或只是“借力而为”,已无从知晓。
但结果很明显:这场兄弟间的博弈,赵光义赢了。
赵匡胤想利用迁都压制赵光义,却被他“反将一军”,甚至是加速了他的行动;
想用“换棋盘”来稳住局面,却反而使自己深陷“死局”。
留下了一个“迁都未成”的烂摊子,也留下了“烛光斧影”的历史谜团。
大宋第一疑案: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澎湃-2021-03-22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