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一锤定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十年一次,明确了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从拉动销量转向提升质量,标志着房地产“铺摊子”阶段已在上一个十年基本完成,当前进入升级阶段。
会议指出了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安全便捷的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老旧房改造、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与人文地理、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等。
有人认为,此次提到的城市更新与老旧房改造意味着新一轮棚改,但其实完全不同。
我们需要先了解上一轮棚改的运作模式——这十年的房价泡沫正是从货币化棚改开始的。
货币化棚改的核心是向拆迁户发放远超房屋市场价的现金,推动其购买新房。
资金链条为:央行通过PSL(一种货币工具)向国开行注资,国开行向地方政府放款,地方政府将资金发放给拆迁户;随后,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收入偿还银行。
五年间,这一模式投放了超3万亿基础货币,叠加货币乘数效应,形成了十万亿级别的资金释放,直接推动了房地产的爆发式增长。
此次会议提到的城中村与老房改造,与棚改有显著区别:
第一,改造方式不同。棚改是“推倒重来”式的整体拆除,而此次城市更新更像“改装”。
今年刚发布的城市更新意见已明令禁止大拆大建,强调“留改拆并举”——好用的保留,还能用的翻新(如水管、燃气等基础设施改造),确需拆除的也需遵循整体规划,保护历史文脉。
第二,针对对象不同。棚改针对增量市场,通过发放资金刺激居民购买新房;此次城市更新针对存量市场,鼓励将旧宅升级为品质住房,资金规模仅够翻新或原地置换,而非置换新房。
此外,棚改是“遍地开花”式推进,而此次更偏向原地重建,房地产增量需求已大幅减弱——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55%上升至67%,居民基本实现“人人有房”,家庭住房拥有率超96%,人均住房面积超40平方米。
过去“无房可住”的刚需已不再是主流,当前主要需求是改善型需求,政策导向也聚焦于存量优化(如广州千亿改造计划明确“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第三,资金模式不同。棚改依赖央行直达资金,回报周期短(通过土地财政快速回本)。
此次城市更新资金来源多元,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投资、特别国债、物业证券化、居民自筹及社会投资等,资金规模更小、筹集更复杂,难以复制棚改的“撒钱”模式。
综上,无论从政策、市场还是资金层面看,货币化棚改均无“卷土重来”的条件。
政策方向的转变,对房价和行业的影响也截然不同。此次“高质量发展”主题将加剧房价分化——每年新增的改善型需求(新中产、高净值群体)会优先激活优质地段、高品质住房的升级需求。
对持有房产的群体而言,优质地段的老房(如经济文化中心附近二三十年房龄的旧宅)改造后可能大幅增值(例如原本2万元/平方米的房子,改造后或达4万元/平方米),但此类房源数量有限。
多数房产受政策利好有限,房价或趋稳,但难有显著升值——毕竟增量需求已大幅减少,未来增量需求将更集中于人口、产业、资源聚集的核心地段。
对行业而言,上一轮棚改推动开发商“跑马圈地”、高周转扩张,地产股曾大幅上涨;此轮政策不涉及大量增量,虽有助于去库存、帮助房企回血,但难再拉动开发商业绩快速增长。
相比开发端,施工端(如城市更新相关的城建规划、设计等领域)或将更直接受益。
总体来看,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库存仍需时间。若当前购房目标地段非核心区域,不妨暂缓,待条件成熟后一步到位购买优质房产。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