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巴掌大的小铁片,成本也就两毛钱,却在二手平台被炒到了7.2万元。这不是什么稀有金属,只是《排球少年》里西谷夕角色的吧唧。
老实讲,第一次听说这事时,我还以为是谣言,直到去二手平台查了查,才发现真有人为它买单。
这事听着离谱,但仔细琢磨,背后藏着现在特别火的情绪经济。图的不是铁片本身,是对角色的喜欢,是把这份喜欢握在手里的踏实。
这种消费,买的就是情绪上的满足。
实体之外,虚拟世界里的情绪消费更让人意外。有人在手机里和虚拟男友谈恋爱,就这么个乙游,单月流水能超7亿。
还有个叫Soul的社交软件,靠虚拟伴侣打开了上亿年轻人的心防。它推出的SoulAI挺有意思,会主动打招呼,有自己的口头禅,还能根据用户情况给关怀。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个新鲜玩意儿,后来发现Soul2025年二季度的数据里,“AI伴侣”的发帖量和搜索量都涨得吓人,可见大家多吃这一套。
网络平台上还有更特别的情绪服务,比如“失恋陪伴”“骂醒恋爱脑”,甚至“爱因斯坦的脑子”这种听起来奇怪的服务,不少网店一个月能卖10万多单。
年轻人愿意花这点钱,无非是想找个出口释放情绪,我身边就有朋友试过“失恋陪伴”,她说不是要真解决什么问题,就是想有人听她哭一场,不用怕被笑话。
大部分青年都认可这种情绪价值,每月花在这上面的钱平均下来也不少,而且男女需求还不一样,女生更爱买能让自己开心的东西,男生更在意能不能通过消费找到认同感。
情绪经济能起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有技术和需求推着。现在AI发展得快,给情绪服务添了不少力。
广州南沙图书馆有个“阿贝数字人”,是和云从科技合作的,能给读者推荐书、解读文献,不再是过去那种你问才答的被动模式,变成了主动陪伴。
马斯克的growth大模型、OpenAI还有谷歌,都在做有情感的AI。前段时间GPT5出来,大家还在社交平台呼吁“还我GPT4”,就因为GPT5少了点“人味”。
说实话,这能看出来,大家对AI的期待,早就不只是干活的工具,还想让它当伙伴。
除了技术,人的需求也变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过需求层次,现在大家不愁吃穿了,就想满足精神上的诉求。
当代年轻人生活条件好,更在意心里舒不舒服。而且城市化让很多人离老家远了,原来的亲戚朋友联系少了,现实里找个能放心说话的人不容易。
无奈之下,就只好通过消费找情感寄托,觉得“买份服务,就多份陪伴”。
情绪经济能走多远,还得看两面,好的一面是,它的商业潜力确实大。CharacterAI去年上半年移动端下载量超3400万,网页端单月访问量3.1亿,收入也很可观,预计年底能到5000万美元。
还有个叫Stella的应用,20天内收入就有218万美金,还进了美国iOS下载总榜前十。2025年上半年,AI陪伴类APP下载量有6000万次,全年收入预计能超1亿美元。
腾讯研究院还说,“AI陪伴”市场未来3到5年可能到千亿规模。毫无疑问,这是个风口。
但不好的一面也得看到。虚拟的情绪服务,终究比不了真人互动,只能算表层的安慰。而且这行现在没什么规矩,有些服务提供者没资质,泄露用户隐私、乱收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见过有用户说,跟虚拟伴侣处出感情了,一旦不花钱,对方就“变了脸”,反而更伤心,要是真有心理问题,靠这些没资质的服务,不仅没用,还可能耽误事。
如此看来,情绪经济要想长久,得有规范,法律上得定个准入标准,看看谁有资格做这行,安全上得护好用户隐私,不能随便泄露,服务质量也得提上去,真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同时,大家也得理性点,别把所有情绪寄托都放在消费上,多在现实里交交朋友、找家人聊聊,可能更管用。
说到底,情绪经济的崛起,是因为大家越来越重视心里的感受,从两毛钱的吧唧到上亿的AI陪伴市场,它藏在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里。
本来想觉得它只是个赚钱的路子,后来发现,它也给了很多人情绪出口。
但要让它真成千亿风口,不能只盯着钱,得把服务做好、把规矩立好,让它既能赚钱,又能真帮人抚平情绪。这样的情绪经济,才值得期待。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