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水巨头也“躺平”?茅台暴跌26%!9成酒企亏损,这寒冬没人能逃

曾经酒桌上的觥筹交错,是中国人社交的底色,是生意场上的敲门砖,是亲友相聚的粘合剂。茅台、五粮液,这些名字不只是酒,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份送礼的体面,甚至一度被视为比黄金更保值的“硬通货”。

那时,酒水行业春风得意,无论是高端白酒的“一瓶难求”,还是啤酒的“畅饮狂欢”,抑或红酒的“品味雅致”,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杯酒开始变凉了。不是偶然的波动,也不是短暂的阵痛,而是从内到外、由上至下的深刻变革,酒水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成人礼”。

要说这场变革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曾经“高不可攀”的茅台。以前双十一只要看见低于2000元的飞天茅台,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假酒!”因为茅台的稀缺性、金融属性,让它的市场价远超官方指导价,似乎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然而,今年同样是双十一,1499元的官方指导价,消费者不仅能抢到,甚至在某些直播间,还能看到1399元的“地板价”,而且,大家还敢买!这种心理上的转变,才是最让人震惊的。这直接暴露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曾经被视为“信仰”的茅台,它的“保值神话”正在被打破。消费者们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茅台终究是一款高端白酒,它的价值,并非可以无限溢价。

这种信心的崩塌,绝不仅仅止于飞天茅台。曾经被炒到1800元的茅台1935,如今价格跌破600元,价值蒸发大半。即便是茅台旗下的中端产品王子酒、迎宾酒,也难逃价格下行的命运。经销商们为了回笼资金,被迫低价抛货,昔日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如今也只能“挥泪大甩卖”。这背后,是市场不再为“面子”和“神话”买单,而是回归了对产品本身价值的理性判断。

茅台价格的跳水,只是这寒冬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将视线投向整个酒水行业,会发现这股“寒气”早已弥漫开来,甚至可以用“速冻期”来形容。

白酒产量,曾是衡量一个国家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可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仅是2016年巅峰时期的不到三成!今年前九个月更是继续下滑。这不是简单的波动,而是几乎“腰斩”的趋势。更扎心的是,今年前三季度,九成以上的白酒企业,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下滑,部分中小酒企甚至到了“亏本卖酒保现金流”的窘境。

你以为这只是白酒的“独家困境”吗?错了!

啤酒作为大众消费的主力,去年产量也比2013年的巅峰期下降了近三成。这意味着,曾经啤酒肚满天飞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更惨的要属红酒市场,简直是“血流成河”。国产红酒产量与2015年巅峰时期相比,暴跌了七成以上!那些曾经浪漫的小型酒庄,如今不少都已黯然倒闭,留下一片狼藉。

从高端的白酒,到平价的啤酒,从国产的红酒,再到地方的黄酒,曾经热闹非凡的酒水市场,如今都陷入了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的泥潭。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让整个酒水产业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不愁卖”的酒水,一夜之间“凉凉”了呢?在我看来,这并非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是消费逻辑的彻底重构,一场深入骨髓的观念变革。

一是健康意识的崛起,让“拼酒”成为过去式。以前,商务宴请,不喝个酩酊大醉,好像就显得没诚意。朋友聚会,不拼个高低,就觉得不够尽兴。但现在呢?“以茶代酒”成了新风尚,“微醺不难受”才是大家追求的境界。那些“想多活两年”的调侃,早已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决策。大家不再追求“喝多”,而是追求“喝好”。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低度酒、果酒、预调酒在线上销量暴涨,而高度白酒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却持续走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不再是空话。

二是消费分级,让“面子消费”让位给“里子消费”。中产阶级的消费降级,并非是指不消费,而是消费更加理性。商务宴请,不再是讲究“排场”和“奢华”,而是更注重“实用”和“性价比”。那些动辄数千元的高端酒水,被更多高品质、价格适中的替代品取代。大家更看重酒的品质、口感,而非它的品牌溢价所带来的“面子”。

三是Z世代的崛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饮酒观。对他们来说,“白酒等于身份”这种绑定,完全不成立。他们更追求个性化、体验感。那些充满果香、清爽的果酒,包装新潮、口味多变的预调酒,以及充满匠心、独具风味的精酿啤酒,都比辛辣的白酒更对他们的胃口。他们喝酒,是为了愉悦自己,是为了享受当下,是为了表达个性,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更不是为了所谓的“面子”。“重质不重量”、“为情绪买单而非为面子买单”,这成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共识。

最后,技术变革与场景多元化,重塑了“饮酒方式”。即时零售的普及,让大家想喝就喝,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家庭小聚、户外露营等休闲场景的兴起,让小包装、多样化的酒水更受欢迎。

社交媒体上,“自制神仙饮品”的话题浏览量高达98亿,调酒课程甚至走进成人夜校。年轻人用果味利口酒、气泡水搭配基酒,创造出各种新奇的喝法。当饮酒从“社交刚需”变成了“个性表达”,那些依赖传统社交场景的酒水品类,自然会受到冲击。酒桌上的“人情味”淡了,个性化、居家化、轻松化的饮酒方式成了主流。

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酒水行业并非坐以待毙。全面的“自救式”转型,早已拉开序幕。头部酒企联合发布“渠道声明”,试图锁定正规授权渠道,稳定市场秩序。各大品牌也纷纷推出低度化、年轻化的产品,试图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胃口。

这寒冬不是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是消费升级和健康革命带来的长期变革。它就像“成人礼”,逼迫着酒水行业去思考、去调整、去适应。

当“喝好”取代“喝多”,当“适合”取代“名贵”,那些曾经靠品牌溢价、靠“面子文化”生存的酒水品牌,只有真正放下身段,回归产品本身,拥抱健康、年轻、个性化的消费新趋势,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存活下来,甚至焕发出新的生机。毕竟,谁说酒水就只能是“老酒鬼”的专利?未来的酒水市场,属于那些能读懂消费者内心,并提供真正价值的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食   茅台   酒水   寒冬   巨头   白酒   面子   啤酒   红酒   溢价   市场   社交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