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拉开帷幕,到2025年10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原本计划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这一步棋本意是回应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措施,但最终在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的宣布下,这个威胁烟消云散。
10月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的第五轮经贸谈判中,双方敲定了一个初步框架协议,这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全面和解,而是务实的权宜之计。中国同意增加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规模,预计每年达到400亿美元以上,同时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延后一年实施。美国则相应延长现有20%的对等关税期限,并将301调查涉及的船舶收费问题纳入进一步讨论轨道。
这个协议的落地并非突发奇想,早有迹象显示特朗普政府内部对硬扛贸易战的成本评估越来越清醒。早在10月初,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放出加税风声时,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大豆出口到中国的订单已连续数月下滑,库存积压导致中西部农场主利润缩水超过30%。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一旦转向巴西或阿根廷供应商,美国农民的损失将直奔数百亿美元。更别提稀土供应链的瓶颈,美国国防和科技产业高度依赖中国提供的80%以上稀土元素,短期内转向澳大利亚或越南的替代方案成本高企,周期至少拉长到两年以上。贝森特在谈判后公开表态时直言,这个框架能让双方喘口气,避免经济进一步脱钩带来的连锁反应。

从全球视角看,这个让步对美国来说是不得已的战术调整。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听起来响亮,但执行起来撞上了现实墙壁。美联储在2025年上半年连续降息三次,试图稳住通胀,却让美元吸引力下滑,中国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稳定信号一出,立刻吸引资金回流。协议一公布,道琼斯指数当日上涨1.2%,标普500中的科技股集体反弹,这说明华尔街早就等不及贸易不确定性拖累企业盈利。相比之下,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5%,对美出口占比虽降到15%,但对东盟和欧盟的贸易额填补了空缺,整体韧性远超预期。

协议的核心在于平衡短期利益,中国通过大豆采购稳住美国农业游说集团的炮火,美国则借机缓解中期选举前的经济压力。2026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在即,共和党若再丢众议院,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将彻底陷入被动。
历史经验摆在那,2018年贸易战首轮冲击就让共和党痛失众院控制权,这次如果通胀因关税反弹到4%以上,选民不满会直指白宫。贝森特作为特朗普的经济智囊,本人还是个农场主背景,这让他在谈判中更注重实际落地,而不是空谈对抗。框架协议虽未触及核心技术转让问题,但至少为后续对话留了空间,避免了鱼死网破的局面。

贸易战的本质是经济博弈,美国的服软暴露了其国内痛点愈发尖锐。2025年前三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仅为1.8%,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关税壁垒推高了进口成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在9月环比上涨0.3%,其中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涨幅居前。
这不是抽象数字,而是老百姓的钱包在缩水,一辆进口电动车多掏2000美元,谁乐意买单?特朗普上台后重启对华关税,从2月的10%基线税率逐步加码,到10月威胁100%,本想逼中国在芯片和知识产权上让步,结果适得其反,中国加速国产化,华为海思芯片自给率已超50%,美国企业如英特尔和高通的市场份额反而被蚕食。
农业部门是重灾区,CSIS智库估算,到2025年10月底,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损失将达57亿美元,相当于中西部农场主平均收入倒退五年。仓库里的大豆堆成山,农民们转而求助政府补贴,但联邦预算已捉襟见肘,赤字率逼近GDP的6%。制造业也没好到哪去,波音和通用汽车的供应链中断频发,零部件短缺让生产线上空转率升到15%。
特朗普的脱钩论调在竞选时鼓舞人心,可一旦落地,就成了企业高管的噩梦。商会报告显示,超过70%的美企在华投资不愿撤出,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和产业链完整性无可替代,贸然转移到越南或印度,成本至少翻倍,效率打折。

政治层面,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精明。2026中期选举一年倒计时,民调显示经济议题仍是选民首要关切,通胀和就业率若继续恶化,共和党在摇摆州的席位岌岌可危。民主党已开始在广告中攻击关税政策是“自伤八百”的蠢招,拿农场主破产案当证据。
特朗普团队深知,保住参议院多数是底线,如果众院再翻盘,各种调查和弹劾将接踵而至,他的第二任期后半段基本废掉。吉隆坡协议的时机卡得准,刚好在选举周期前释放利好信号,让股市回暖,失业率微降0.2%,给选民一个“事情在好转”的错觉。

美国的让步说明其全球领导力的疲态。过去几年,美元霸权因滥发而动摇,美联储降息周期让新兴市场资金外流,中国却逆势成为避险港湾。协议中,中国重启大豆采购不只是贸易交换,更是战略缓冲,让美国农业州选民看到希望。

外资涌入中国不是空穴来风,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九个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4.89万家,同比增长16.2%,实际使用外资573.75亿元人民币,折合80.89亿美元。尽管总额同比下滑10.4%,但增速回暖的信号明显,尤其是9月份外资流入环比增长12%,日本、阿联酋、英国和瑞士的投资额分别上涨25%、18%、15%和20%。这些资金主要瞄准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追加产能,丰田在华研发中心扩建,三星和LG的电池合资项目落地,这不是政客的嘴炮,而是资本的脚投票。

为什么外资看中中国?简单说,市场大、政策稳、产业链全。全球经济低迷下,中国GDP增速稳在5%以上,消费升级拉动内需,14亿人口的潜力谁敢小觑?拿新能源举例,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全球60%,光伏出口份额超40%,外资蜂拥而至不是赌运气,而是算准了回报率。
商务部数据显示,高科技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9%,制造业外资虽降幅较大,但高端环节如半导体封装和生物医药逆势上扬15%。日本企业追加电动车电池线,是因为中国锂资源和加工链全球领先,成本比欧美低30%。
对比美国,外资流入中国的逻辑更接地气。美国通胀高企,利率波动大,企业投资回报不确定,中国则通过负面清单缩短到31条,营商环境排名升到全球第31位。阿联酋主权基金注入高端制造基金,英国银行扩沪分支,这些动作背后是看好中国作为全球工厂的持久地位。外汇局9月数据显示,银行结售汇顺差达510亿美元,创近五年单月新高,人民币资产避险效应凸显。美联储降息后,美元信用弱化,中国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5%,吸引了欧洲和中东资金。

外资数据还戳破了“撤离中国”的谣言。美媒炒作的“脱钩”叙事,经不起推敲。2025年前三季度,对华直接投资虽有波动,但新设企业数创新高,说明外资不是在走,而是在选址优化,转向中西部和沿海高科技园区。瑞士信贷扩大沪港通业务,德国大众增产合肥电动车型,这些案例证明,中国不是风险地,而是增长引擎。资本无国界,它追逐效率,中国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信任,这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贸易战告一段落不等于尘埃落定,这个框架协议更像中场休息,给中国争取到宝贵窗口期。短期内,中美摩擦降温,有利于产业链稳定,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没变,稀土替代和芯片封锁还会卷土重来。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