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养生重在清解余暑、滋阴润燥

. 今日迎来处暑节气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即为处暑,时值每年公历8月22~24日,今年交节时间为8月23日。

“处暑”并非其字面意义“正处于暑天”,而是指暑气至此而止,秋意初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代表暑气渐渐消退,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处暑有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一候时,老鹰感知秋气萧杀,开始捕猎鸟类并将猎物陈列如祭,以示敬畏自然;二候时,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肃杀之气渐生;三候时,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五谷丰登的收获时节。这生动体现了自然界由盛转衰、从繁茂走向收获收藏的规律。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暑虽意味“出暑”,但并不意味着天气会立刻变得凉爽宜人。正如农谚所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此时,“秋老虎”常会反扑,特别是南方地区,会出现短期回热的高温天气,晴朗午后依然炎热。然而,与盛夏最大的区别在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早晚凉意明显,空气湿度普遍降低,秋燥初显端倪。

从气候学角度看,处暑是夏秋转换的关键节点。暑气消退,秋气渐盛。我国地域辽阔,北方地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感受更为明显,而南方则可能延续一段暑热。此时节,“秋乏”现象开始出现,人体需要适应从夏长到秋收的生理转变。

处暑节气养生要点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暑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趋于收敛。《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处暑正处于秋季“养收”的重要阶段。养生当顺应“收敛”之势,重在清解余暑、滋阴润燥、敛神养肺,为秋冬收藏打好基础。

01、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秋气始降易使人产生悲忧、惆怅之感。中医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过度悲忧易伤肺气,宜遵循《黄帝内经》“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之训,收敛神气,安宁志意。

首先宜保持内心平静, 遇事从容,减少争强好胜之心,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其次多参与轻松愉快的活动,如赏秋景、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陶冶情操以培养乐观豁达心态,此外保证充足睡眠是收敛神气、安定心志的重要保障。

02、起居调养

处暑后宜“早卧早起“, “早卧”为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宣发舒畅的同时避免收敛太过。

此时昼夜温差增大,早晚偏凉,午间可能仍热,应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尤其注意腹部、颈背、足部保暖),但亦不必过早过度添衣,适当“秋冻”有助于增强耐寒能力。 秋燥渐起,室内可适当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清水、绿植增加湿度。

03、饮食调养

处暑饮食应以清解余暑,滋阴润燥为主,为秋冬进补打基础。

一方面暑热余威尚存,且长夏湿气困脾,宜食清淡、易消化、利湿之品,避免过食油腻、煎炸及生冷食物,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胃。 薏米、赤小豆、茯苓、冬瓜、丝瓜、莲藕、山药、莲子、芡实、鸭肉、鲫鱼等有助于清解余暑,健脾祛湿。

另一方面燥气渐盛,易伤肺津, 宜增酸甘、少辛辣,避免过度食用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之品,以防加重秋燥。梨、葡萄、石榴、苹果、银耳、百合、蜂蜜、芝麻、杏仁、玉竹、沙参、麦冬等有助于滋阴润燥,养肺生津。

04、运动调养

运动调养宜舒缓平和,微汗为度。顺应“秋收”之势,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运动量适中的项目,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选择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以周身微热、微微汗出为佳,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和阳气。 运动后及时补充温开水或淡盐水,切忌立即饮用大量冰水或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05、按摩养生

处暑气候余热未尽,秋气凉降不足,易出现秋燥咳嗽或便秘。按摩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摩腹等,可增强运化传导功能,预防便秘,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经疏通亦可改善肺主呼吸的功能,预防和缓解秋燥咳嗽问题。

01按揉手阳明大肠经

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之处,从食指指端的商阳穴向上臂的巨骨穴逆经按摩。在逆经按摩时可重点按揉合谷、手三里、曲池等重点穴位。取疏通大肠经气作用,预防便秘及肺部疾病。

02按揉足三里

定位: 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手法: 用拇指指腹用力按揉两侧足三里穴各3-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度。

功效: 强壮保健要穴,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增强免疫力,有效缓解“秋乏”。

03轻叩肺俞穴

定位: 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

手法: 双手握空拳,轻轻交替叩击背部两侧肺俞穴区域1-2分钟。

功效: 调补肺气,增强卫外功能,预防呼吸道疾病。

04摩腹

手法: 仰卧或坐位,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沿顺时针方向环形摩腹5-10分钟。

功效: 促进胃肠蠕动,健脾和胃,助消化,通腑气。

处暑节气,推荐食疗方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暑饮食宜清余暑,缓秋燥,以下几款食疗方正合时令:

荷叶薏米粥

【材料】

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5g),薏米50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

荷叶洗净煎汤取汁(鲜荷叶可切碎同煮),去渣。将薏米、粳米加入荷叶汁中煮粥,熟时加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

清暑利湿,健脾升清。 适合处暑余暑未消、湿气困脾、头身困重者。

百合银耳羹

【材料】

干银耳15g,鲜百合50g(或干百合20g),冰糖适量。

【做法】

银耳泡发撕小朵,与百合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小时左右至银耳软糯粘稠,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功效】

滋阴润肺,清心安神。 适合秋燥初起,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者。

玉竹沙参老鸭汤

【材料】

老鸭半只(约500g),玉竹20g,北沙参15g,枸杞10g,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

老鸭洗净斩块焯水。玉竹、沙参洗净。所有材料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润燥,养胃生津,清补益气。 适合处暑后阴虚燥热、口干舌燥、虚劳乏力者。

茯苓山药排骨汤

【材料】

猪排骨300g,鲜山药200g,茯苓20g,莲子20g(去芯),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

排骨焯水。山药去皮切块。茯苓、莲子洗净。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1.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

健脾益气,祛湿安神。 适合处暑时节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倦怠乏力、睡眠欠佳者。

雪梨甘蔗饮

【材料】

雪梨1个,甘蔗2-3节。

【做法】

雪梨洗净去皮核切块,甘蔗去皮切小段。两者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取汁饮用(果肉也可食用)。

【功效】

清热生津,润肺止咳。 适合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者。

结语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处暑是夏秋之交的重要转折点,养生宜顺应“养收”之道。通过精神调摄、起居有常、饮食清补、适度运动及适当按摩,可有效清解余暑、健脾祛湿、滋阴润燥,增强体质,平稳过渡到凉爽的秋季,并为冬季的“收藏”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养生,贵在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处暑时节尤当如此。■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作者:温姗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养生   处暑   滋阴   节气   功效   银耳   薏米   暑气   玉竹   时节   阳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