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王女士在户外忙碌两小时后突然头晕目眩、大汗淋漓,同事急忙递来藿香正气水,她却摆手拒绝:“我这是阳暑,喝这个反而危险!”这一场景并非虚构,而是中医理论中“中暑分阴阳”的真实写照。夏季高温下,中暑并非单一病症,若盲目用药或处理不当,可能让病情雪上加霜。

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与“阴暑”,二者成因、症状、治疗方式截然不同,堪称“冰火两重天”。
阳暑:烈日下的“热毒危机”
- 成因:长时间暴晒、高温劳作或处于密闭闷热环境,暑热邪气直侵人体,导致津液耗伤。
- 典型场景:建筑工人、快递员、运动员等户外工作者,或长时间待在无空调的室内。
- 症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面红目赤、大汗淋漓、口渴烦躁、心跳加速,严重者意识模糊、抽搐(类似西医“热射病”)。
- 案例:2025年6月,杭州一外卖员在烈日下连续送餐5小时后昏迷,送医时体温41℃,诊断为阳暑合并热衰竭。

阴暑:空调房的“寒湿陷阱”
- 成因:大汗淋漓后猛吹空调、冷水冲澡、暴食冷饮,导致毛孔骤闭,暑湿内蕴,寒湿之邪困阻脾胃。
- 典型场景:办公室白领、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者,或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间。
- 症状:发热却畏寒怕冷、无汗或汗出不畅、头晕沉重、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苔白腻,类似“空调病”或胃肠型感冒。
- 案例:2025年7月,上海一老人午睡后直吹空调,醒来后腹泻不止,中医诊断为阴暑,因寒湿阻滞脾胃所致。
误区警示:若将阴暑误认为阳暑,盲目服用十滴水、仁丹等清热药物,可能加重寒湿;反之,阳暑患者误用藿香正气水(温性药),会引发高热昏迷!

三、中医急救指南:分清阴阳,对症处理
阳暑急救:清热降温,补液生津
- 迅速降温: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下、颈部,冰袋冷敷额头(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 补液原则: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水,每小时200-300ml,避免大量灌水引发呕吐。
- 药物选择:十滴水(清热开窍)、人丹(含薄荷脑,缓解头晕),严重者需立即送医。

阴暑急救:散寒化湿,发汗解表
- 发汗驱寒:饮用热姜汤或紫苏水,用艾叶泡脚至微微出汗。
- 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水(散寒祛湿)、午时茶(消食化滞),避免冰敷或喝冷饮。
- 饮食禁忌:治疗期间忌食冰淇淋、西瓜等寒凉食物,以及辣椒、生姜等辛辣之物。

四、预防胜于治疗:阴阳暑的“避坑指南”
防阳暑:
-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戴宽檐帽、太阳镜,穿浅色透气衣物。
- 随身携带淡盐水或绿豆汤,每小时补充水分。
防阴暑:
- 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冷风直吹头颈、腹部。
- 大汗后擦干身体再休息,解暑首选常温饮品(如酸梅汤、薄荷水)。
- 老人、儿童睡眠时腹部盖薄被,避免睡在冰冷地板或风口处。

中暑分阴阳,不仅是中医理论的精妙,更是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指南。烈日下奔波的你,是否曾因分不清阴阳暑而误用药物?空调房里的老人,是否因贪凉而饱受腹泻之苦?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才能在这个夏天“暑”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