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历史文化深厚,尤以春秋战国时期惊彩绝艳的楚文化著名于世,这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优良的埋藏环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荆州境内发掘了十余万件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物,这批文物保存好、种类多、价值高,其中以简牍最为珍贵。
简牍是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纸张发明改进之前的重要书写载体。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出土了200余批简牍,数量超过30万枚、字数300余万字。其中,荆州出土简牍约60批,多为先秦楚简和汉简,凸显了其作为简牍出土重镇的独特地位。
荆州简牍的发现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荆州简牍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内容的广度上,其记载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行政制度、司法运作与律令条文、思想文化领域的典籍文献,也反映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如算术医药、丧葬礼仪、祭祀信仰等。这批材料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信息多元的史料体系,为复原古代社会全貌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
了解早期国家机器运作的钥匙
荆州出土大量汉代律令简牍,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体系的可靠文献资料。1983—1984年,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使亡佚已久的汉律得以重现,它记录了贼律、盗律、具律、告律、捕律等28种西汉初年吕后时期施行的法律条文,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后不久,又在附近的江陵张家山336号墓出土7种书卷,其中的《汉律十六章》是西汉早期的又一法律文本。对比《二年律令》,其多数律章名继承沿袭,但律条多有增删和补充。如新增囚律、迁律、厩律和朝律,删去“收律”以及“收”和“收孥相坐”的刑罚等,反映了汉初吕后、文帝二朝政令的变革。2018年,又在秦汉郢城遗址旁的胡家草场墓地12号墓出土3000余枚律令简,这是迄今所见律令资料中最为完备、最成规模的一例。其中有不少条文是首次发现,如蛮夷(诸)律、外乐律等,丰富了学界对汉代民族政策、宗庙乐舞制度的认知,进一步体现汉初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成熟性。
张家山汉简
张家山247号墓、张家山336号墓和胡家草场12号墓的三批汉简,均出土于荆州,是研究西汉国家机器运作的里程碑式的发现。这三批资料与云梦睡虎地汉简律典、益阳兔子山汉律共同构成西汉早期律典的发展序列,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文献体系。同时,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岳麓秦简等秦代律令,可以形成一条清晰的、贯穿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法制变迁证据链,为填补中国早期法制史与政治史研究之不足提供最主要的资料依据。
厘清文化脉络的宝库
据统计,全国出土楚简50余批,超过半数来自荆州,荆州楚简的出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楚典籍简最具代表性。近年来,荆州夏家台墓地、龙会河北岸墓地、枣林铺古墓群、王家咀墓地、秦家嘴墓地均发现大批楚典籍简,数量达到3000余枚。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书”类、“语”类、诸子、文学、数学、医药、畜牧、日书等先秦文献。这些珍贵竹简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文明的新窗口。
秦家咀1093号战国楚墓出土“九九术”简
2023年发现战国楚简的荆州秦家嘴1093号墓,出土数量约1800枚,字数约3万字,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典籍简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者,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2023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其发现了版本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和刑书《吕刑》;《齐庄侯侵晋伐朝歌》《叔鱼谏晋庄平公》等篇细化了《左传》《史记》等传世文献记载的史事;《四王五霸》中“楚文王”位列“春秋五霸”,增加了古史记载的新说。夏家台106号墓、王家咀798号墓中均发现了《诗经》,是《诗》在先秦楚地广泛流传的证明,见证了战国时期南北思想的交流。这两批竹简与安大简《诗经》在文本形制、文字和符号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很多珍贵信息,与今本材料互校,有望揭示《诗经》的早期流传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简、上博简、安大简等一批珍贵藏品,虽然是后来征集购得,但它们的原始出土地很有可能都在荆州。竹简中收入的百余篇先秦古书,大多数为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籍。这些未经后人篡改的第一手资料,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界对先秦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荆州楚简的大规模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秦代“焚书”之前最真实的文本样本,也为系统认识先秦思想学说、判断古籍成书年代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沉睡两千多年的竹简,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精彩故事。
当代活化历史的图鉴
荆州简既是学术界研究中华文明先秦两汉时期的“地下书库”,也是传播荆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图鉴”。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博物馆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等收藏、研究单位的精心修复、全力保藏、严谨研究下,荆州简正在实现从出土文物到文明信使的华丽转身。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揭取整理秦家咀楚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荆州简牍,应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跨越千年时空,与当代社会对话。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我们能够为这些古老竹简注入全新的生命力。面向专业研究者,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深耕简牍研究的深度;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开设系统性的简帛研学课程,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面向社会大众,举办公益讲座、制作播出精品纪录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专业内容。通过这一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既能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能有效拉近简牍与公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荆州简作为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珍贵载体,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智慧亟待我们持续关注与深入挖掘。与此同时,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生,走进当代生活场景,实现“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弘扬”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这既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征宇)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