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中国还能剩多少人?联合国做出大胆预测,答案让人意外

自2021年起,我国人口增速开始出现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趋势,而印度也正式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这一变化趋势也不由得让人好奇,到了2050年中国人口规模将会是什么什么情况?

对于这个疑问,联合国也对未来做出了大胆预测,届时中印两国人口差距不仅会拉大,中国人口规模甚至还会在如今的基础上大幅度收缩。这样的报告一出便引发了全球瞩目。

中国人口真会如预测般收缩吗?又会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人口将如何变化?

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从2022年到2050年,超过一半的全球新增人口将集中在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坦桑尼亚这八个国家,传统的人口大国如墨西哥、俄罗斯预计将跌出前十名。

这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世界人口增长的重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地区倾斜。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中国似乎一直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在公元元年至公元1500年这漫长的岁月里,印度的人口规模实际上长期领先于中国,直到约1600年前后,中国才实现反超,跃居全球首位。

自1950年联合国开始系统记录全球人口数据以来,中国一直稳居榜首,但随着时代变迁,印度凭借更高的出生率和更为年轻的人口结构,积蓄了强大的增长势能。

近年来,印度人口总量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超越,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由于印度自身人口普查数据的滞后与不确定性,精确锁定这个超越的具体日期反而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中国2023年末全国总人口约为14.1亿,出生人口902万,死亡人口1110万,人口总量较上年净减少208万,延续了2022年首次出现的负增长态势。

这背后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育龄妇女群体规模的持续缩减,二是受生育观念转变、婚育年龄普遍推迟以及前些年疫情短期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自2021年起,中国人口规模已经连续四年出现下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联合国预测,在2035年之前,中国总人口仍将维持在14亿左右的平台期,但到了2050年,中国人口或将下滑到13亿左右。

人口红利转变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人口出现细微下滑,西方媒体热衷渲染“中国人口危机论”,暗示中国将因人口结构不利而面临发展动能衰竭的重大危机。

不得不说,这种解读显然是片面的,甚至带有误导性,人口红利的核心在于其能否被高效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动能,绝不是人口数量这一项指标就能决定的。

劳动力规模庞大只是基础,关键在于这些劳动力能否充分、有效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里,劳动参与率的高低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虽然印度坐拥年轻人口优势,但中国劳动参与率高出印度22个百分点,其中女性劳动参与率差距更达42%,这意味着大量印度青年未能有效进入生产体系。

尽管这一数字未来会随着老龄化加深而缓慢下降,但预测显示,在2035年之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稳定保持在9亿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比当前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1.5亿,接近美国当前总人口的2.7倍。

诚然,印度凭借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超过中国,但两国都将保有规模极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池,印度在数量上的领先并不等同于形成压倒性的一家独大局面,中国在劳动力规模上仍具有显著的世界级分量。

过去数十年持续大规模的教育投入,正在深刻改变中国人力资本的质量图谱,2023年,中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已突破2.5亿大关,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并且仍在持续增长。这种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挖掘人才红利、技能红利的基石。

反观印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在2019年就发出预警: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印度可能有高达47%的青年人口无法获得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培训,缺乏技能的青年劳动力非但不是红利,反而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中国在劳动力整体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上的显著领先优势,正是其实现从依赖人口数量红利向倚重人口质量红利跃迁的核心支撑。

中国自身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已证明,无论特定时期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何种特征,能否将潜在的人口优势转化为真实的经济社会进步,高度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支撑条件的协同作用。

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庞大的人口非但难以成为发展的红利,反而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印度能否成功将其年轻的人口结构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将是对其国家治理体系和政策效能的重大考验。

中国人口新图景

当下人口总量已进入下行通道,并且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这无疑是未来中国发展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但如果仅因此就断言中国发展动能衰竭,则严重低估了中国所具备的深厚底气和转型潜力。

即便按照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降至13亿左右,这个规模仍将远超届时美国预期的约3.75亿人口。

依托十几亿人口基数形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以及由此释放的庞大内需潜力,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浪、保持强大韧性的最核心基石之一,这个市场优势不会因人口总量的小幅下降而消失,其深度和广度仍将是全球之最。

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加速,必然带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压力,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未来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攀升,2033年60岁及以上群体将突破4亿大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量也将翻番。

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银发经济也将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快速扩张的老年群体对产品、服务、文化、娱乐、健康管理、宜居环境等提出了全方位、高品质的需求。

这不仅直接拉动了老年消费市场的扩容,更在深刻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升级与创新,日益成长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新引擎,将老龄化压力转化为长寿红利。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升以及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正步入一个人才红利加速释放的新周期。

人才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的顺畅转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创新源泉。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约为13亿,这个数字本身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意外,但也展现了一个人口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结构性转变。

人口格局的变化为我们审视和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中国未来的底气与信心,绝不在于维持人口数量的世界第一,而在于能否成功将人口规模优势升华为人口质量优势,将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转化为创新驱动、效率提升、产业升级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必将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下行稳致远,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主要信源

中国人口中长期趋势:2050年中国总人口13亿左右——北京日报022-07-1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财经   联合国   年中   大胆   意外   答案   人口   中国   印度   红利   规模   结构   优势   劳动力   动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