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碎钞机”启动?有中小学生家长晒账单:没几万打不住

【来源: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暑假才过半,不少家长已经捂着钱包哀嚎:“这哪是放假,分明是碎钞机启动啊!”

从兴趣班、补课到旅游、研学、看牙、配眼镜、买衣服甚至一日三餐,每一笔支出都像在“碎钞”。

有家长算账后发现,短短一个多月,孩子的暑假花费已经轻松破5万,比学期内直接翻了几倍。

钱都去哪儿了?

图源:CFP

暑假才过半,花费破五万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以前看网上有妈妈说一个暑假要花好几万,我都感叹夸张,没想到现在自己成了‘氪金家长。”这几天,家长程絮翻出初二女儿小妍的暑假支付账单,顿时倒吸一口凉气——短短一个多月,暑假花费竟破5万,比学期内直接翻了N倍!

“体育兴趣班和学科补课,我和爹的钱包的遭受双连击,这个月两个人的工资全部给娃都不够。”程絮说,女儿小妍一直跟着小区里的一个乒乓球教练学打球,课程已经算得上“很有性价比”,一次课180元一对一,20节课3600元。

“暑假为运动买单三四千我是愿意的。”但这个暑假,因为要提前备战体育中考,程絮又给小妍报了个体能班,“女儿好朋友报了体能班,约了女儿一起,主要是练体育中考的几个项目,12次课3200元。”程絮觉得小妍的几个体育中考项目不是太强,的确需要专业教练指导。一期体能课还没结束,小妍的体验感很不错,要求再报一期。“孩子喜欢,那就再报吧。眨眼6400元蒸发!”付钱后,程絮顿时觉得肉痛,把已经放进购物车好久的一条799元的连衣裙、一副三百多元的淡水珠耳钉删掉了。

补课也成了这个暑假的支出“重头戏”。原本程絮很“佛”,觉得女儿成绩中上,假期里自学预习,没在“补课”上花钱。结果,今年她被儿子中考的闺蜜持续提醒:“小妍的数学、英语是短板,成绩经常拖后腿。闺蜜说,总不能初三‘一模’后再找老师吧,那会黄花菜都凉了!”她咬牙请来闺蜜推荐的数学、英语一对一老师,800元/节的单价,十次课单科就是8000元,两科直接付了1.6万。“我只能安慰自己,老师是上门一对一,节省了接送成本和时间成本。”

为省预算,她给女儿的科学预习课选了3000元的网课。“初二科学也上难度了,新教材难度很集中,力学、电学怕女儿不好好预习直接懵圈,这钱也省不了啊。”

8月初,程絮安排了全家旅游。

“我想逛逛街,女儿也想看看动漫周边。暑假嘛,总是想要放松一下。”程絮算了算,7天6晚的旅途,还没登机,一家三口的机票、酒店及一些预订、出行装备已刷掉2万。“我跟女儿说,你到时候买周边悠着点,预算不会多了。我自己化妆品、衣服也不准备买了。”

更让她纠结的是7月底带女儿去看牙。小妍的牙齿咬合情况没啥大问题,但下门牙中线歪斜,医生抛出“灵魂选择题”——不整牙不影响咬合,但想要美观就要上牙套。

“传统的钢牙矫正不好看,费用2万出头。隐形牙套美观,但要3、4万。”程絮跟自己爸妈吐槽养娃费钱,外婆一句“女孩子整牙的钱不能省,我们出”让她更心酸。

程絮现在担心的是暑假里还没检查视力。“女儿200多度的近视,不知道度数有没有涨。如果要换眼镜,普通眼镜要六七百,OK镜直接破万,或者改离焦镜,也要三四千。”

程絮掰着手指算:“体育补弱、学科培优、牙齿美容、视力防控,哪样敢省?”

看着支付宝账单在暑假陡然飙升,她只能庆幸自己没给孩子报游学营、艺术课、夏校等。

吃喝玩乐学,一个不能少

“钢琴集训7000元,游泳2500元,信奥夏令营4000元,网球课240元一次,外教英语课一周320元……”暑假才过半,林莉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满了二年级儿子的暑期开销清单。她苦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暑假的小学生,简直就是‘碎钞机Pro Max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运动类兴趣班支出是不少学生家庭的重头。比如林莉家,这个暑假游泳课费用2500元,还有每周雷打不动网球课一次240元,两个月下来超过5000元。“这还没算上装备更新,添置泳镜、速干衣等等。”

徐颖家的运动账单更可观。她说,孩子很爱运动,暑假报了两门球类培训班,乒乓球一对一5000元20节课,羽毛球一对三一期课程2500元,算上之前已经付款的日常体能课和游泳课,轻松破万。

如果说运动是“碎钞”主力,那各类考级就是“碎钞加速器”。林莉的儿子正在准备钢琴考级,考前集训直接花掉7000元。另外,儿子还参加了信奥夏令营,一期4000元。“孩子挺感兴趣,但效果怎么样,也很难讲。”

英语培训则是另一个“吞金大户”。林莉表示,每周外教课320元,两个月近3000元。“现在光会做题不行,口语表达也很重要。想到未来孩子的发展,这笔投资要坚持。”

更多家长发现,原来,更贵的课堂是“在路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家长李帆给五年级的儿子报了西北研学团,8天行程1万多元。

“行程包括敦煌壁画、卫星发射基地、茶卡盐湖等,虽然赶了点,但能和同龄人一起增长见识。总比在家刷电子产品强,我们家长也能喘口气。”李帆表示。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研学营”选择,不少家长坦言“钱包越看越扁”。

去知名高校研学吸引了不少家长,贵的要八九千,便宜的也要四五千。

比起明码标价的各类研学,那些看不见的“小钱”更让家长头疼。

“上学时学校的午餐15元搞定,暑假点外卖稍微多点一些就要四五十。”家长方琴算了开销,儿子每天上午篮球课要买运动饮料,自己中午来不及回家烧饭只能叫外卖,晚上游泳前还要加餐,再加上水果冷饮零食,“儿子在家,冰箱一天要开几十次,总要囤点吃的喝的。暑假有空了,周末出去下馆子也多了。光是‘吃’这一项,暑假的这个月就比上学的6月多出近1500元。”最近,精打细算的她用上了外卖平台的18.8元红包。“红包天天领,为我省下了好几百!”

记者观察:

重新思考暑假的意义

暑假过半,翻开记账本,不少家长都吃了一惊——兴趣班、研学营、旅行支出等等加起来,轻松破五位数。而这样的“暑假账单”正在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

孩子们奔波喊累,家长们则看着不断缩水的钱包发愁。这样的场景,让很多人不禁怀念起自己小时候的暑假,没有密集的安排,有的是树荫下的嬉戏、星空下的纳凉,吃一块井水冰过的西瓜,在小巷里迎着穿堂风蹦跑,是简单却充满欢笑的时光。

体育补弱、学科培优、研学旅行……每一笔支出都似乎无懈可击。考级必须加课,口语很重要,装备要跟上......暑假里,孩子们不知不觉变得比上学时还要忙碌。

当教育变为可量化的“投入产出”,成长等同于各项技能的叠加。暑假的意义,从恢复身心活力,异化为另一形式的“内卷”。

但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账本的数字里。

见识与阅历应当是自然积累,而非在刻意安排的豪华行程里叠加。鲁迅的童年记忆里,最珍贵的不是昂贵的玩具,而是百草园里的虫鸣鸟叫。这些滋养心灵的体验,往往不需要重金购买,而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和引导。

面对过于“碎钞”的暑假消费,我们或许要重新考量。昂贵的课程不等于有效的学习。而孩子的成长则需要留白,过度安排反而会扼杀自主性和创造力。暑假,也是价值观的传递,这往往发生在日常亲子相处的细微处,而非昂贵的消费场景中。

在物质丰盛的时代,给孩子最好的暑假礼物,或许不是满满的课程和行程,而是他们学习如何自主安排时间,如何在与自然、书本、家人的相处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当我们不再用金额来衡量暑假的价值时,或许才能重新看见教育的本真。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传承。

暑假终将过去,账单也会清零,但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该只是“爸妈为我花了多少钱”,而是那些真正触动心灵的瞬间——和爸爸一起满头大汗修理一个物件,和妈妈在厨房里尝试新菜式,和小伙伴在小区里发明新游戏。这些不花钱的日常,却带给孩子生活的乐趣、亲情的温暖和探索的勇气。这或许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暑假消费观”。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育儿   账单   学生家长   暑假   家长   女儿   孩子   儿子   支出   体育   体能   中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