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坐上桌,美商务部长就退出谈判,我高层反对:不准脱钩断链

特朗普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痛斥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说他“擅自行动”、“干了愚蠢的事”,打乱了美方原本希望与中国缓和关系的计划。这事还要从9月份说起。

50%规则

9月底,美国商务部在部长卢特尼克的推动下,推出了被称为“50%规则”的新规。简单说,就是只要中国资本在一家企业中的持股或控制权超过50%,无论该企业在全球何处,都可能面临美国的出口管制。这明显是想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进一步卡中国的脖子,导致可能受影响的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

对于美方这种单方面升级摩擦、背离之前谈判共识的行为,中方迅速在10月9日出台了反制措施,核心是加强了对稀土及其相关技术、设备的出口管制。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生产芯片、新能源汽车、F-35战机等高技术产品不可或缺的材料,而美国大约80%-9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这一招直接打到了美方的痛处,让美国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瞬间感到了供应链压力,相关关键材料价格也应声暴涨。

中方的反制显然起了作用,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一幕。特朗普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卢特尼克的行动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特朗普本希望在下个月的APEC峰会前营造缓和氛围,以便在农产品出口等问题上与中国谈判,结果这一强硬举措反而引来了中方更强烈的反制。这清晰地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严重分歧。

白宫内部的两种声音

这次风波也凸显了白宫内部在对华政策上长期存在的两条路线之争,卢特尼克代表的“强硬派”主张通过持续施加压力迫使中方让步。但这次他的单边冒进策略被证明缺乏全盘考虑。

财长贝森特代表的“务实派”虽然也对华展示强硬,但更倾向于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认为需要评估政策的负面影响。

卢特尼克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内部矛盾,甚至被指曾在中美谈判后“拆台”,在磋商刚取得进展后,美商务部转身就又制裁中国企业,破坏了谈判氛围。

这场内部冲突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即将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中,美国代表团的名单里已经不见了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的身影,改由财长贝森特率团参加。

这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可能是一次无奈的“止损”尝试。不过,即便由相对务实的财长主导谈判,美方能否真正改变“边施压边谈判”的思路,仍是未知数。

面对美方的反复无常,中方的立场非常清晰稳定。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谈判前夕明确表示,中方反对“脱钩断链”,主张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解决双边经贸问题。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欢迎对话,但绝不会在核心利益和原则问题上让步。那种一边举着大棒施压、一边又要求谈判的做法,在中国这里是行不通的。

谈判还在继续

虽然谈判桌旁少了位重要人物,但谈判还会继续。美国短期内很难找到能完全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源,稀土这张“王牌”无疑增加了中方的谈判筹码。

美方是继续其“边施压边谈判”的矛盾策略,还是能真正拿出诚意,是谈判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特朗普正开启亚洲之行,寻求签署关键矿产协议,并希望中国在俄乌冲突等问题上提供帮助。这也为复杂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这次中美谈判开场戏的戏剧性变化,再次表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美国对华战略的内在矛盾。而中方展现了战略定力和应对能力,未来的博弈还将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中美   商务部长   高层   尼克   中国   中方   美国   美方   商务部   稀土   反制   财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