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挖出武松墓,墓碑记载武松一生,小说和历史差太多

提到武松,相信中国人都不陌生,毕竟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个人武力值的天花板。

纵观整个《水浒传》,能够赤手空拳战胜武松的人,根本就不存在。

虽然武松勇力过人,一生罕逢敌手,却从来没有人把他当成真正的猛将。

这是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武松只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虚拟人物。

但其实这种认知并不准确,早在1894年的时候,杭州就挖出了武松墓,墓碑清楚的记载了武松的一生。

那么真实历史中的武松和小说描写的又有几分相似呢?

演义小说中的武松

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武松绝对是最亮眼的一个角色。

他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让作者都忍不住发出了 “犹如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的感慨。

可以说武松的出现,完美的契合了普通人对英雄好汉的幻想。

他行事鲁莽,嫉恶如仇,但却从不仗势欺人,不趋炎附势。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避祸躲在小旋风柴进庄子上的时候,他显得格格不入,很不招待见,被一场小小的风寒折腾掉了半条命。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天生就不愿意过安稳的日子,总爱惹是生非。

但武松却是个特例,武艺高强的他起初的时候根本上就没有想过要落草做强人。

因此在得知自己没有被通缉,便迫不及待的辞别了柴进,朝着哥哥武大郎落脚的阳谷县疾驰而去。

在路上武松连喝一十八碗烈酒,然后趁着酒劲儿把景阳冈上吃人的猛虎给打死了。

《水浒传》当中高手如云,但能够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除了武松再无他人。

凭借打虎英雄的威名,武松当上了阳谷县的都头,一时间风头无两。

此时的武松心向光明,一切都非常的美好,可结果这份美好被潘金莲和西门庆联手给毁掉了。

大哥的惨死让武松非常愤怒,但他并没有就此沉入黑暗。

因此亲手杀掉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武松没有想着逃走,而是平静的选择了自首。

当时的武松从骨子里还是想要做一个除恶扬善,遵纪守法的好人。

所以当受欺负的金眼彪施恩求上门的时候,他豪爽的就答应了下来。

这才有了整部小说中最痛快,最热血的一幕“武二郎醉打蒋门神”。

只可惜当时的世道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武松的一片赤诚被张都监、张团练两个贪官污吏踩在了脚下。

屡次三番遭受他人的哄骗和欺辱让武松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便有了彻底黑化的武松血溅鸳鸯楼的一幕。

当武松持刀杀死张都监夫人的贴身侍女玉兰,以及两个无辜小丫鬟的时候,那个正直善良,一腔热血的打虎英雄就彻底“死”了。

活着的只是在梁山坐第十四把交椅的天伤星。

强如武松,在王朝末年的乱世,也无法左右自己的生命,最后被逼上了梁山。

由此可见其他普通百姓的生活在那个年月有多么的艰难。

墓葬中惊人的发现

1894年光绪主政的时候,杭州的旧城墙曾经历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修缮。

修缮的过程中工人挖出了很多的墓葬,其中有一个墓葬里面的棺椁非常的特殊,上面写着“武松之柩”四个大字。

武松这个山东梁山落草的好汉在杭州的名气可不小。

因为按照施耐庵的描写,武松独臂擒获方腊后,并没有跟着宋江的大军回返,而是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做了和尚。

因为这个明智的选择,武松成了梁山好汉当中为数不多的善终之人。

八十岁这年,武松于六和寺圆寂,被封为清忠祖师。

有这层渊源在,杭州人民对打虎英雄武松是非常敬仰喜爱的。

故而当时的工人们没有动武松的棺木,拜祭完毕又把他重新下葬。

从此,武松墓便在杭州出了名,每年都有不少人专门来这里上香。

1924年,上海滩黑帮大亨杜月笙在游览杭州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破败的武松墓。

同为江湖中人的杜月笙非常喜欢武松的行事风格,于是他联络了一些名人,捐款重修了武松墓。

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修缮武松墓的时候,工人非常的小心,完全没有动武松的棺椁。

这也导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墓中的武松就是那个八十岁圆寂的清忠祖师。

1964年,一些有心人生怕西湖潮湿的环境破坏武松的棺椁,所以准备重新换地方安葬武松。

将近千年的岁月侵蚀已经让武松的棺椁非常的脆弱,根本就无法在完整的移走,不得已当地人只好打开了棺木。

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再次见到曾经的打虎英雄,让在场的人都非常激动。

可棺木打开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期待和尊敬都转化成了疑惑。

这是因为棺椁中的尸骨看上去比较瘦小,完全和武松的形象不符。

按照小说中的描述,武松身高足有八尺。

虽然古代每个朝代“一尺”的长度不尽相同,但不管以什么标准计算,武松的身高都至少有一米九。

身高一米九的“长人”尸骸也是要比一般人更加巨大的,可武松墓当中发现的尸骸看上去和普通人差不多。

除此之外,现场的人还发现这具尸骸上竟然还有动物啃噬过的痕迹。

这就更加不符合小说描写了。

要知道武松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得道高僧,尸体肯定会被妥善保护,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葩的事情。

既然这墓中的人跟打虎英雄武松对不上号,那么他究竟是谁?为什么他的棺椁上面会写着“武松之柩”四个大字呢?

真相大白

这种疑惑没有持续多久,有人便在泥土里面发现了一块残缺不全的墓碑。

虽然这个墓碑上的很多字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依稀还是能够看出来这个古墓的主人确实是叫武松没错。

到了此时大家也慢慢明白了过来,墓中之人不是小说中的打虎英雄,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其实在《临安县志》、《浙江通志》与《杭州府志》中,都清晰的记录过武松的生平事迹。

据历史记载,武松生于1026年,是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

当时距离宋朝立国才过去了66年,皇帝是真宗赵恒,整个社会都比较稳定,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北宋末年那么苦。

这种情况下精通拳脚的武松自然是不可能上山当土匪的,所以他流浪到了比较富裕的杭州,在涌金门一带卖艺为生。

一天杭州知府高权在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武松仪表堂堂,耍起拳脚来虎虎生风顿生爱才之心,于是把他带到了衙门,让其做了巡街捕快。

当上公差之后的武松表现的非常好,抓捕了很多地痞小偷,让当地的治安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一幕知府高权都看在眼中,因此没过多久,他便提拔武松做了都头。

都头属于吏员,始终上不了台面,故而把武松当心腹的高权又安排其做了提辖官。

提辖是宋朝军队中的一个官名,《水浒传》当中的鲁智深就曾在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做过提辖。

有这样一个官方记录在案的身份,高权就可以把武松运作到更高的位置上。

但天不遂人愿,耿直清廉的高权任期还未满的时候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罢官去职。

武松作为高权真正的心腹,自然也落不下好,被从衙门里面赶了出来。

没有了高权这棵大树,武松再一次流落民间,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

高权离开杭州后,继任者是一个叫蔡鋆的人。

这个蔡鋆是大贪官,他到任之后横征暴敛,虐政殃民,让杭州的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因此老百姓在私底下给知府蔡鋆起了个外号叫“蔡虎”,意思是这个家伙就像吃人的猛虎一样让人畏惧和生厌。

新知府蔡鋆对百姓压榨的越狠,杭州百姓就越怀念之前的知府高权和都头武松。

本来武松就对蔡鋆顶替自己的恩人高权非常的不满,现在看他如此倒行逆施,武松心里面的怒气就更加的压抑不住了。

习武之人性格大多都比较火爆,非常认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理念。

因此武松决定杀了蔡鋆为自己和杭州的百姓出一口恶气。

这天武松怀揣一把短刀,潜藏在了知府蔡鋆的府门口。

毫无防备的蔡鋆刚踏出自己的家门,武松就几大步冲到了他的面前,搂着他的脖子,在他胸膛上连捅数刀。

当一旁的护卫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知府蔡鋆已经口吐鲜血,死得透透的了。

杀完人之后武松也想要逃走,但结果寡不敌众,被蔡鋆的护卫们给当场擒获,关进了死牢。

这也是难免的事情,毕竟现实中的武松可没有演义小说中那么厉害,根本就做不到以一敌众。

在封建社会刺杀知府这样的大官可是重罪,所以1055年的时候,为民除害的“义士”武松被官府处以了极刑,并抛尸荒野。

虽然这个武松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厉害,但他所做的事情却更加有意义,更加符合英雄好汉的标准。

被捧上神坛的“打虎英雄”

民间传说被武松刺杀的蔡鋆就是徽宗朝奸相蔡京的第九个儿子,施耐庵的《水浒传》也借鉴了这个说法。

但很显然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真实历史中的武松和蔡京年龄差了21岁,武松被官府斩首的时候,蔡京还是一个8岁的稚童,是根本上不可能有儿子的。

再一个蔡京有个习惯,给儿子取名必定带“攸”的结构,历史记载中他的八个儿子名字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故而这个贪污害民的杭州知府蔡鋆根本不可能是蔡京的儿子。

更加有意思的是,北宋正史及宋代笔记小说均未提及杭州曾有一个知府叫蔡鋆。

由此可以推断,武松当时刺杀的知府可能姓蔡,但根本就不叫这个名字。

之所以民间会把此事和蔡京拉上关系,一来可能是因为蔡京是宰相,名声足够大,这样更能彰显武松的形象。

二来是因为蔡京给宋徽宗进言大兴花石纲,导致江南一地民不聊生,大量普通人被逼的家破人亡,让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所以老百姓才想了这么个办法来恶心他。

虽然这个被刺杀的大贪官和蔡京没有什么关系,但他的所作所为确实该杀。

因此武松为民除害之后,当地的百姓感念他的义举,将其葬于西泠桥畔,并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

明朝洪武年间,徐霞客的高祖徐麒把避难的施耐庵请到了杭州老家,让他做了徐家的私塾先生。

在徐家教书期间,施耐庵便开始创作小说《水浒传》。

因为写小说需要很多的素材,所以那段时间施耐庵经常在民间采风,收集各种有趣的故事。

一次在西湖游玩的过程中,施耐庵听说了义士武松的英雄事迹。

年轻的时候跟随张士诚起兵反元,为其做过军师的施耐庵亲历过战阵,对武松这样勇力出众的江湖豪杰非常有好感。

因此他在自己的小说当中借鉴了武松的生平事迹,并且对其进行了彻底的美化。

在施耐庵的笔下,武松实力高强,正义感爆棚,初出江湖便几无敌手。

故而他既能喝醉酒之后赤手空拳的打死吃人的老虎,也能半醉半醒之间随意的戏耍蒋门神,打的对方毫无还手之力。

施耐庵给义士武松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不但让他成为了水浒世界武力值的天花板,也让他的事迹和名字传遍了天下。

虽然两个武松的形象和经历大不相同,但他们却一样的光明磊落,一样的嫉恶如仇。

真实历史事件和小说家的杜撰让武松的形象非常完美,满足了普通人对好汉的一切幻想。

所以武松的名字才能够流传数百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

参考文献:

杭州西湖边有座武松墓,他就是《水浒传》里的武松吗?——澎湃新闻

武松是真是假——熊伟.同舟共进.2020(08)

历史上的武松是江湖艺人——寒风.科学大观园.2013(14)

真实武松惨死于大牢——文史博览.2010(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历史   挖出   墓碑   武松   杭州   知府   水浒传   棺椁   小说   梁山   百姓   英雄   阳谷县   勇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