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又在发表高谈阔论,声称目前A股风险很高,其主要理由就在于90%的概念股价格已经超过了去年行情的最高点,叠加银行股的不断上涨,使得当下出现了一种小盘股贵、大盘股也不便宜的尴尬局面。
中间的其他行业虽然没怎么涨,但是由于经济大环境不好,业绩表现低迷(要么停滞、要么下滑),也谈不上有多么乐观。所以市场前景暗淡,向上的动力严重不足。
事实情况真的如上述描述的那样,一团漆黑吗?
对此,我的看法是:1、对于已经炒高的板块而言,局部风险肯定是客观存在的。这其实在任何一个时期都难以避免,即便是十分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也会存在一些热点板块,总有股票会被炒高。
指望所有股票都低估的情况是不现实的,只要仍然有大量低迷的板块,就意味着机会始终存在。
2、评价市场整体估值水平高低,我们往往习惯于看PE值,但是PE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利润通常是个变量,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利润基数偏低,反而会显得PE高。
然而,经济又是一个呈周期运行的东东,环境好的时候,要考虑到业绩盛极而衰,大环境不景气的时候,反而孕育着业绩周期性回升的可能,单纯看PE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导性。
例如,当下沪深300的PE值为13.34倍,居于历史百分位的54.41%,谈不上有多低,只能说大体处于合理区间。之所以PE值显得不低,原因就在于大环境不佳,成分股业绩基数普遍不高所致。
但是如果看PB值的话,只有1.39倍,仅仅居于历史百分位的23.45%,明显仍然处于低估区间之内。
相对于净利润的剧烈变化,净资产短期内的变动通常比较小,显然PB值更能反映当下的真实估值水平。
3、许多人喜欢拿去年10月8号的高点作为参照,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去年的冲高行情总共不过半个月时间,即便再疯狂,持续时间也是有限的,对未来的透支程度还谈不不上十分严重。只是因为市场情绪已经被全面激化,所以不得不快速一地鸡毛,以调整来消化涨幅和情绪。
事实上,拉长周期看,10月8号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重要高点,甚至可能连“高”都称不上。更为核心的指数沪深300,与2021年的高点相比,仍然处于低位,连半山腰都还没够得着。
4、虽然银行股、微小盘股涨了许多,但是A股股权回报率最高的那一批股票,例如食品饮料(包括白酒)、石油石化、煤炭、芯片、家用电器、光伏、新能源、券商、商贸零售和房地产等,今年并没怎么动。
在接近9个多月的调整之后,上述板块中很多股票的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可以说又进入了一个遍地黄金的阶段。要知道板块是轮动的,没有谁会永远低迷,特别是那些真金白银能赚钱的行业。
因此,我对未来依然充满乐观。
事实上,衡量市场风险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并不是各种个人对估值的理解,而是市场水温。一旦市场情绪进入亢奋、白热化状态,风险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显然,以这个指标而论,今年的各种局部板块爆炒,并没有激发群体性赚钱热情,水温还远远达不到需要报警的时候。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