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降糖实锤!上海交大研究:这2种运动降血糖效果最佳

黄大妈最近发现,49岁的老伴总是喊累,饭后还总爱犯困。家里儿子担心,悄悄让父亲抽空去做了个体检,结果查出了血糖偏高

医生开了药,还特地叮嘱:“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必须坚持,尤其是运动,效果远比你想象得大。”

黄大妈满腹疑问:“不是动得越多、走得越远血糖降得越快吗?”可邻居老李天天刷步数,血糖还是时高时低。难道降血糖,真的有“运动秘籍”?

真相到底怎样?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直接给出了“实锤”——不是随便动一动就行,只有“这2种运动”效果特别好

很多人日常辛苦坚持,却起不到理想效果,背后的原理你或许从没听医生细说。第2种降糖方式,常被中老年朋友忽略,反而潜力巨大。究竟是哪两种运动?具体该怎么做,效果才能最大化?

这个答案,可能会颠覆你的固有认知。身体健康的转折点,就在你读完这篇后发生。

运动降糖,迷思与真相

“运动有利于健康”“多走动走动,血糖准能降下来”,这早就是家喻户晓的常识。

但如果你长期坚持了“错误法子”,不仅血糖降不下来,甚至加重关节、心脏等其他负担,还可能因运动方式不当造成低血糖或损伤肌肉。

上海交大团队的一项针对逾8000名高血糖和糖尿病人群的追踪研究显示:

适宜的运动方式、恰当的时段、合理控制强度,血糖的管理效果远超单纯“走路刷步数”。

科学数据明确指出:

中-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力量训练),每周累计90分钟以上,能让空腹血糖下降12.3%,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个点;

有规律的慢跑或快步走,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血糖波动幅度显著减少,长期者糖尿病风险下降了27%。

与泛泛的快走、散步不同,抗阻力训练(比如深蹲、俯卧撑、器械训练)会使肌肉像“海绵”一样,主动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华中科技大学与交大的联合研究也证实,只需补充6分钟高强度间歇锻炼,糖尿病风险立即出现下降趋势。

而盲目的长时间低强度走路,不仅效用有限,甚至可能因劳损加重身体其他负担。和家属等人一起在公园“刷步数”,其实并不是控糖的最佳选择。

坚持运动,这两个动作,最有效!

想要真正通过运动安全、科学地达到“稳血糖”的目标,重点在于掌握这两种被“权威推荐”的运动方式:

抗阻/力量训练,唤醒肌肉吸糖能力

例如:深蹲、俯卧撑、引体向上、哑铃操,或者在健身房做器械训练。

研究显示:坚持每周3-4次,每次15-30分钟的抗阻运动,能有效让胰岛素敏感性提升15%以上,对空腹和餐后血糖都有显著改善。还改善骨骼、减少肌肉流失,降低老年跌倒风险。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降低血糖波动风险

例如:慢跑、快走、有氧操,或游泳、骑行。

每次坚持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心率在100-140次/分,自己还能说话但不能唱歌),长期来看可让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6%,糖尿病发病率降低近四成

有氧与抗阻交替组合效果更佳。

对三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同步有抑制作用。

“高效运动”与“刷步数”有何区别?最大不同在于对骨骼肌的调动强度和心率维持,力量训练+中有氧运动组合,远优于枯燥单一散步。

交大科研团队还关注了运动安全性,数据显示:只要控制好时长与强度,运动带来的血糖改善优势明显优于单纯药物+饮食管理。

想运动见效,这些细节最不能忽略

很多人抱怨:“我天天运动也降不下血糖!”其实,运动降糖不仅要动,更要动得对、坚持科学原则

时间点:晚饭后一小时

多项研究表明,餐后一小时运动,能最佳阻断饭后血糖“高峰”,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强度与时长

每次30-45分钟为宜,一天内不建议超过60分钟,防止过度疲劳和低血糖。强度以心率100-140次/分“身体微微发热、可对话”为最合适。

安全监控安全监控

糖尿病患者或有心脑血管病者,运动时应随身携带1块糖,以防低血糖;有严重并发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一开始不用着急追求大重量、大强度。即便只是椅子深蹲、扶墙俯卧撑,也能有效“唤醒”肌肉。

有不少读者反馈,自己随便坚持几个月,空腹血糖从7.1降到6.2,糖化血红蛋白从6.9%降至6.2%,体重还减了6斤!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运动降糖“实锤”,上海交大研究:这2种运动降血糖效果最佳》.澎湃新闻

《每天6分钟,降低糖尿病风险!3种降糖效果最好运动,第1名出乎意料!》.健康时报2024-02-06

《柳叶刀》杂志:《运动降糖最佳方案大型流行病学追踪研究》

《“最佳运动时间”揭秘,在这两个时间段运动,糖尿病风险大大降低!》.健康时报2023-10-20

《运动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6种“最佳运动”方式》.健康时报2024-08-0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养生   上海交大   效果   血糖   强度   风险   糖尿病   肌肉   血红蛋白   低血糖   心率   有氧运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