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十点签约作者 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25日 18:30 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28日 19:00 直播
预约
江中中秋好礼|甄选食材适合中国胃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夏萌朗读音频
人活多久,看吃饭就知道了,寿命长的人,吃饭都有这3个特征,十点读书,13分钟
常听人说,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交到了多少朋友,而是在晚年的时候,仍然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因为身体健康这件事,看似容易,实则艰难。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以为身体是取之不尽的资本,于是肆意挥霍。
直到健康亮起红灯,才惊觉,年轻时对身体的每一次忽视,都悄悄在身体中留下了印记。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善待身体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好好吃饭。
那些长寿之人,早就在一日日的岁月中,沉淀出了自己的饮食方式。
饮食对寿命的影响,远比你想象中还要大。
寿命长的人,吃饭多有这几个特征,看完你就知道了。
前几天,看到一位读者在后台分享了经历,他说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吃饭速度都很快。
中午在食堂,差不多五分钟就能扒拉完一顿饭,有时候赶飞机或是差旅比较忙,边走路边吃饭也是家常便饭。
年轻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这几年精神压力大,再加上年岁渐长,他总是感到肠胃不舒服,顶得慌,平时吃饭也没什么胃口。
今年体检的时候,医生发现他患有严重的胃部疾病,告诉他以后吃饭尽量得细嚼慢咽,将食物嚼烂了再咽下去,这样能大大减轻肠胃的负担。
他也照做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明显感觉胃部有了一些缓解。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一句老话:
真正长寿的人,吃饭都慢。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持续十年的研究,追踪了5000名志愿者的饮食习惯。
结果发现,吃饭速度慢的人,肥胖几率比吃饭快的人低42%。
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心脏协会进一步发现,吃饭快的人冠心病风险比慢食者高29%,中风风险高17%。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齐白石,《齐白石传》中就曾记录了老先生的饮食习惯。
他用餐很讲究,吃饭时也很缓慢,一碗面条在他这里,往往会吃上半个小时。
他常说:
食物要细嚼,才能体会其真味。
而作为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他活了整整93岁,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不得不说,跟他的饮食作息习惯紧密相关。
所以,有时候看似你在吃饭上节省的时间,实际上让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长此以往,你的胃液可能分泌紊乱,胆汁释放延迟,代谢功能也会因此出现问题。
你会开始变得肥胖、消化不良、情绪不稳定。
毕竟,胃是情绪的器官,你如何对待食物,身体就如何回报你。
要知道,我们这一生还很漫长,真正的养生从来不是到了一定年岁,给身体狂塞补品,而是将生活习惯贯穿于一餐一饭之间。
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最佳的吃饭时间,是20-30分钟,是让食物在自己的口腔充分咀嚼,再经由胃肠充分吸收。
毕竟,长寿从来不是一种奢求,而是藏在每天的餐饭之间。
当我们学会在餐桌上放慢脚步,身体便会用绵长的岁月,回报这份温柔。
前些天在网上看过一个百岁老人的故事。
她今年已经108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说起话来调理很清晰,有人问她长寿秘诀,她指了指自己的餐桌说:
什么都吃上一点,别挑剔。
就是这一点那一点的积累,贯穿了她的大半辈子。
记者拍下她的一餐搭配,一小碗米饭配着三四样时令蔬菜,还有豆腐、鸡蛋,再加上两片红烧肉。
看起来这一顿饭没吃多少,但就连屏幕前的营养专家看到了都感叹:
老太太这一餐,包含了多种食材,堪称天然的营养教科书。
而她的饮食习惯也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号:
真正长寿的人,吃饭都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曾提到:
每人每天应摄入至少12种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
之所以会这样建议,因为人体的需要是复杂而全面的。
蛋白质构建组织,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代谢,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从生下来就是杂食动物。
《黄帝内经》也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更加印证了“杂食养生”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做好自己的三餐搭配呢?
十点君搜集了权威媒体的建议,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1. 蛋白质:1234法则
在蛋白质的方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沈主任就建议成年这样吃:
每天1个鸡蛋、2杯牛奶、3两瘦肉(或鱼)、4两豆制品,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比例1:11。
2. 蔬果:每日不少于三种颜色
当然蔬菜也不能少,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每天保证每天有深绿、红紫、黄白三类果蔬,全面补充维生素的同时,也能抗氧化。
3. 主食:三三制
主食这里就要着重来说了,我们读者中很多人每日摄入主食的分量较多,在这里建议大家:
三分之一精米白面,三分之一全谷物(燕麦、糙米),三分之一杂豆薯类(红豆、山药),既能有饱腹感,也能将血糖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4. 零食:尽量少吃
最后,各类零食一定要少吃,添加剂多不说,还有很多糖原混合物,对我们的心脑血管非常不好,建议可以将零食换成混合坚果,补充身体多重营养。
它们的比例也有讲究,哈尔滨医科大学2025年研究追踪2.6万人发现:
较低蛋白质(12.5%-25%)+中高碳水(42.5%-46%) 的饮食模式,能降低27%死亡风险。
毕竟,“杂”从来不是无节制地乱吃,而是在营养均衡基础上的多样化。
就像营养学家范志红所说:
杂食的核心是尊重食物之间的互补关系,让它们在体内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科学配比,按时吃饭,让身体在不同营养的滋养下保持活力。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另一种饮食方式:
清淡饮食。
这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都爱上了重口味的东西,好像只有重油重盐的食物才能暂时消解我们内心的疲惫。
但时间一久就会发现,长期重口食物吃多了,身体不是脂肪堆积,就是脸部长痘,甚至有些人还有脱发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可年纪轻轻就疾病丛生,很难想象这群人到了年老时分该如何是好。
《临床肾脏病杂志》上收录了一个案例,在浙江舟山的渔村,有位78岁的陈大爷曾因高血压引发肾衰竭,紧急就医后,医生发现他的饮食高油高盐,便建议他严格控盐。
从那以后,陈大爷在饮食上格外注意,酱油能少放就少放,盐能不放就不放,虽然餐饭没了味道,但他的肾功能却在这样的清淡饮食中一日日得到恢复。
研究发现,当钠摄入减少,陈大爷肾脏排泄负担减轻,肾小球滤过率提升22%,肾小管吸收功能也显著改善。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李主任解释说:
我们的肾脏,每天只能处理5克盐,多出来的钠会像海绵吸水一样锁住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
长期高盐就像天天给肾脏加班,长此以往,再强壮的器官也会累垮。
这样的观点也有很多案例上的支持,《中国百岁老人饮食图谱》中,曾对多位百岁老人的饮食做过调研。
研究人员深入各种“长寿之乡”后发现,这里年岁过百的老人,却有着与现代年轻人截然相反的饮食习惯。
有的老人在炖汤时,只会放几片姜去腥,撒一把葱花提味,完全不放其它的调料。
有老人在做饭时,灶台上完全不见盐和酱油,纯粹用香菇粉、陈皮碎调味。
有101岁的老先生在访谈中说:
我这辈子没吃过保健品,就守着“三淡”过日子——菜淡、饭淡、心淡。
而正是这个“淡”字,道出了长寿的真谛:
当饮食回归清淡,身体便少了负担;当欲望回归简单,生命便多了从容。
毕竟,那些长寿者都知道,相比于大鱼大肉,高油高盐的刺激,能品味出米饭的甘甜、青菜的青涩,才是真正健康的象征。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获取多少,而在于懂得适可而止。
这些天,时常听朋友说,外卖吃久了,感觉自己的味蕾没以前那么灵敏了。
于是,趁着有空的时候,她总会自己给自己做顿饭吃,从每餐合理搭配,好好吃饭开始,从细微之处爱自己。
毕竟,食物是一个人潜意识的投射,你怎么对待食物,就会怎么对待自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我们都能:
慢下来,感受食物的美好;
停下来,倾听身体的声音;
静下来,体会清淡的滋味。
一粥一饭,皆是修行。
好好吃饭,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疼爱。
当你开始善待身体,生命自然会回馈给你健康与长寿。
点亮
,愿屏幕前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慢慢吃饭的时间,有吃得杂一些的条件,也能在岁月中培养清淡的口味,让饮食回归本真,让你我的身体,健康到老。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