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警告说,新的 WiFi 技术可以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准确识别个人

信息来源: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wifi-tech-can-identify-individuals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突破性技术,能够仅凭环境中的WiFi信号精确识别和追踪个人,即使目标人员未携带任何连接设备。这一发现揭示了无线网络技术在隐私保护方面的重大漏洞,可能重新定义我们对数字时代个人隐私的理解。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分析WiFi设备间持续进行的通信信号。当人员在WiFi覆盖环境中移动时,他们的身体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产生独特的信号干扰模式。通过精密算法分析这些微妙变化,系统能够生成高度详细的人员位置、姿态和运动轨迹图像,其精确度可与传统摄像头监控媲美。

与以往需要专门硬件或激光雷达传感器的WiFi监控技术不同,这项新方法仅需标准WiFi设备即可实现。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目标人员的设备处于关闭状态,系统仍可通过环境中其他活跃WiFi设备的信号变化完成识别和追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被动监控"。

技术原理与实现机制

WiFi路由器。(代表性图片) 免费图片

KASTEL信息安全与可靠性研究所的托尔斯滕·施特鲁弗教授解释了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人体等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形成独特的信号指纹。通过捕获和分析这些信号变化,算法能够重构出环境中人员的三维位置信息。

这一过程类似于声纳或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但使用的是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而非专用发射器。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不同个体的移动模式、步态特征和身体轮廓,从而实现个人身份识别。研究表明,该技术的识别准确率在理想条件下可达到90%以上。

技术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隐蔽性。与传统监控摄像头不同,WiFi信号监控不会留下明显的物理痕迹,被监控者很难察觉到自己正在被追踪。这种"隐形"特性使得该技术在执法、反恐和商业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隐私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现代WiFi网络中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为这种监控方法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源。通过同时分析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变化,系统能够获得更精确的空间定位信息,甚至可以区分同一环境中的不同个体。

隐私威胁与监控风险

KASTEL研究所的朱利安·托德特警告,这项技术将每个WiFi路由器都转变为潜在的监控设备。在当今社会,WiFi网络已经渗透到几乎每个生活场景:家庭、办公室、商店、餐厅、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户外公共区域都有WiFi覆盖。这意味着个人的日常活动轨迹可能在无意中被完整记录和分析。

以日常生活场景为例,当某人经常路过一家配备WiFi网络的咖啡店时,他们的出现时间、停留时长、移动路径等信息都可能被系统自动记录。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可以建立起个人的详细行为档案,包括生活规律、社交模式和活动偏好。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监控技术的部署成本极低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与需要大量投资的摄像头监控网络相比,WiFi信号监控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只需添加相应的信号分析软件即可实现。这种低成本特性可能导致该技术的广泛滥用。

施特鲁弗教授指出,虽然情报机构和网络犯罪分子目前有更直接的监控手段,如闭路电视和智能门铃等,但WiFi网络的普及性最终可能形成一个近乎全覆盖的监控基础设施。与传统监控设备相比,WiFi信号监控更加隐蔽,更难被发现和规避。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随着5G和未来6G网络的普及,无线信号的频率更高、带宽更大,这将为信号监控技术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源。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也意味着监控节点的密度将大幅提升,形成更加密集的监控网络。

法律监管与防护措施

面对这一新兴隐私威胁,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正在考虑相应的法律对策。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美国各州的隐私保护法案为个人数据保护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法律框架,但现有法规在应对WiFi信号监控这类新技术方面仍显不足。

技术防护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多种应对策略。信号干扰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WiFi监控的准确性,但这可能影响正常的网络通信。加密和匿名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试图在保持网络功能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一些专家建议采用"隐私设计"理念,在WiFi设备和网络协议的设计阶段就考虑隐私保护需求。例如,可以在WiFi信号中加入随机噪声,或者定期改变信号特征,以降低监控系统的识别能力。

个人层面的防护措施包括定期更换设备MAC地址、使用VPN服务、选择性地连接WiFi网络等。然而,由于WiFi信号监控不依赖于设备连接状态,传统的隐私保护措施效果有限。

一些技术公司已经开始在产品中集成反监控功能。例如,某些智能手机可以检测异常的WiFi信号活动,并向用户发出警告。路由器制造商也在考虑在设备中加入隐私保护功能,如信号随机化和用户活动匿名化。

商业应用与伦理考量

尽管存在隐私风险,WiFi信号监控技术在合法和有益的应用场景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智能建筑管理可以利用该技术优化空调、照明和安全系统的运行。零售商可以分析顾客的购物行为模式,改善店面布局和商品摆放。

医疗保健领域,这项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及时发现跌倒或异常行为。在疫情防控期间,WiFi信号监控还可以帮助维持社交距离,监测人员密度,降低传染风险。

然而,商业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同样突出。企业在使用此类技术时必须确保获得用户明确同意,并建立透明的数据使用政策。如何在实现商业价值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业界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框架。加拿大要求商业机构在使用任何形式的生物识别技术前必须获得用户明确同意。德国则要求企业详细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和方式,并提供用户选择退出的机制。

从长远角度看,WiFi信号监控技术的发展可能推动整个社会对隐私概念的重新思考。在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完全的隐私保护可能不再现实。如何在技术进步与个人权利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这项技术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隐私风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法律规制和社会监督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新技术真正造福人类社会,而不是成为侵犯个人权利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科技   科学家   准确   设备   技术   信号   隐私   网络   系统   人员   用户   风险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