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40岁,我悟出来一个道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四十岁就像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少年时的意气风华和青年时的急切躁动都悄然沉淀下来了;

不惑之年,众多网友纷纷分享出自己悟出的道理,不约而同汇聚成朴素却极具分量的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句古语出自《新唐书》,比喻自己常常跟自己过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

它不是教人消极避世或者精神胜利法,它指向生命本质的清醒认知。

“世上本无事”并不轻率否认世间的悲欢离合,特别是不惑之年往往伴随着多重压力;

这个阶段身体机能开始微妙变化,职业生涯容易遇到瓶颈,家庭责任也在大概率加重;

内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越来越急迫,人生的艰难困苦一直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们内心永不停歇的纷扰痛苦,根源却不是来自外部事件本身,它源于我们对事件的不断解释和咀嚼。

令人窒息的压力感不在工作本身,是内心对失败的后果进行了无限放大,对他人的评价过度揣测和恐惧。

我们无休止的担忧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反复拿起过去已经无法更改的遗憾,上演着一场场闹剧;

由此生出的焦虑和煎熬,才是人们肩上真实背负的担子。

自扰之的“庸人”不是智慧上的匮乏,只是困在自我意识的牢笼里,执着“我”的存在感、重要性、得失心,盯着“我”渴望拥有的一切;

所以他人的无心之言被解读成对“我”的冒犯,计划之外的微小变动,被定义为对“我”掌控感的威胁;

人生机遇的寻常波动,也被固执地定性为对“我”的刻意不公平。

佛家里的“我执”,就是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和执着,习惯将“我”放在宇宙中心,误以为自己是所有目光的焦点,一点点得失就撼动了心境;

这种自我膨胀的错觉,会在人际关系、事情成败中得出不一样的判断。

外界世界的信息,原本是中性的,进入个人想法后,立即被自我的过度执着放大扭曲,陷入了“认知陷阱”,即: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由于思维习惯、心理因素、信息处理方式等原因,而陷入的一些固定的、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或认知偏差

导致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和理解世界。

如过度灾难化“这下子全完了”、以偏概全“一次的失败就能证明我是毫无价值的”,非此即彼“不是彻底的成功就是彻底的失败”;

将外界事件和自身情绪紧紧捆绑,似乎事件本身必然带来某种情绪;

殊不知真正决定我们感受的,其实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对它的持续解读和判定,这才导致了相同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是不同的。

这些执念层层包裹,我们习惯性给一切经历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倔强认为事情要按我们所想的“应该”的样子进行;

一旦现实偏离预设的轨道,就以自我为中心爆发出“这不应该”的想法,生出抗拒、愤怒和委屈的情绪。

个体无休止地追逐着自认为能使自己“更好”、“更安全”、“更幸福”的外在目标,却常常迷失了方向;

哪怕到达了,也是新的空虚和更大的欲望,把自己搞得更加疲惫,庸人自扰之。

而到了不惑之年,已经渐渐意识到要从这内心纷争中抽离,不会不假思索地卷入到每一个刚升起的念头中,不再盲目认同,被情绪裹挟。

也慢慢领悟对未来的过度规划和编排以及对过去的沉溺悔恨,只能增加此时此刻的负担,没有其它益处;

于是学着把目光收回,聚焦于眼前能把握的事情。

这个时间是对概念执着最具突破的节点;

四十岁以前,曾如此坚定的相信内心构筑的关于世界他人自我的种种概念,把这些故事看做绝对真实,以为自己拥有着真理。

四十岁以后,逐渐看清这些东西是自己主观的投射和解释,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开始质疑根深蒂固的“应该”和“必须”,把绝对“有事”变成相对“无事”,松动“成功”和“失败”的僵硬定义;

也不执着于要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不执着现实必须顺应自己的想象。

开始淡化了“我执”,感受到世界并非围绕“我”运转,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也根本不是专门针对“我”的剧本;

生活的暂时得失,远不是对个体生命的审判,哪有那么多可怕的事情,一发生就万劫不复,还天天发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不惑之年能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事物,尝试理解他人的立场,接纳不同的部分;

明白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路要走,也意识到了“控制错觉”的心理现象:

人们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而低估机遇或不可控制因素在事件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

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

人们容易恐惧不确定性,想要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从而获得控制感;

即便有些不确定性很难确定,人们也会简化问题,在认知上追求确定性。

但精心规划,意外仍然会降临,再怎么努力,结果也未必如你所愿;

不如清醒意识到人力有其边界,将心力从执着于掌控不可掌控的结果,转向可以把握的行动本身。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发现很多时候是困在自我编织的牢笼里走不出来;

越清醒的时候越能看到被歪曲的世界本来的样子。

事情来了,事情走了,念头起来了,念头下去了,世界一如既往的运转着,我们的内心也不再制造额外的噪音;

卸下了时间焦虑和概念评判的负担,从庸人自扰中脱身,保持内心的澄明自由。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美文   庸人自扰之   世上   道理   不惑之年   执着   事情   事件   内心   认知   世界   确定性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