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31年后,妻子与4个孩子终于团聚,五人相拥,泪流十行

洛杉矶机场,分散三地31年的母子五人,终于站到一起。

81岁的母亲做了一桌福建菜。

席间,小妹说了一句话,让大哥沉默良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时隔三十多年的家宴”

1981年的洛杉矶国际机场,81岁的王碧奎拄着拐杖站在接机大厅。

当三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视线尽头时,老人颤抖着伸出手,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走在最前面的是长子吴韶成,当年送父亲离开南京时还是21岁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染霜。

身旁的长女吴兰成穿着朴素的外套,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

小儿子吴健成站在一侧扶住母亲,而留在台湾的小女儿吴学成早已红了眼眶。

这是吴石牺牲31年后,王碧奎第一次见到所有孩子。

五人相拥的瞬间,压抑半生的泪水终于决堤,在场的领事馆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晚餐时,桌上的饭菜是王碧奎特意准备的,都是孩子们小时候爱吃的家常菜。

但坐下后,没人能轻松地动筷子。

沉默许久,小妹吴学成先开了口,声音带着哽咽:

“哥,你在大陆还有人照顾,我们在台湾那几年,真的什么都没有,连口饱饭都难吃到。”

她想起那些摆地摊的日子,想起弟弟饿肚子的模样,眼泪止不住地流。

弟弟吴健成也红了眼,低声说道:

“如果当初父亲不那么倔,不做那些危险的事,咱们家也许就不会这么散了。”

这句话说出了他多年的困惑,从小到大,他无数次想过,如果父亲选择安稳度日,一家人是不是就能团圆?

听到儿女们的话,王碧奎擦了擦眼泪,声音平静却坚定:

“你们父亲做的事,我当时不懂,只觉得他连累了家人,但这些年,我慢慢想明白了。”

随后,她从怀里掏出一个旧布包,里面是吴石牺牲前写的两千字遗书。

纸页虽然已经泛黄,但上面“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见。

她看着桌上的饭菜,像是在对孩子们说,又像是在对远方的丈夫说:

“他做的是对的,只是苦了你们。”

这句话让餐桌上的气氛平静下来。

吴韶成沉默良久,握住母亲的手,又拉过弟弟妹妹的手:

“都过去了,现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了,爸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那天的晚宴持续了很久,一家人说着各自这些年的经历,泪水流了又干,干了又流。

三十一年的分离,三十一年的牵挂,都在相拥而泣的瞬间有了归宿。

“枪声割裂的家庭”

时间回到1949年的那个秋天,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站在南京的码头,望着身边的妻子王碧奎和四个孩子,心里做了个艰难的决定。

当时他已秘密投身中共地下工作,即将前往台湾执行重要情报任务,深知此去凶险万分。

为了家人的安全,也为了掩人耳目,他安排长子吴韶成、大女儿吴兰成留在大陆继续学业。

自己则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吴学成、吴健成前往台湾,想着等任务完成就尽快回来团聚。

可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1950年3月1日,因为叛徒蔡孝乾的出卖,吴石在台湾被捕,台湾当局给扣上了“间谍”的罪名。

消息传来,王碧奎瞬间陷入绝境,没过多久,她也被抓进了监狱。

审讯室里的威逼利诱没有让她屈服,七个月的牢狱之灾,她硬生生扛了下来。

万幸的是,吴石的保定军校同学、北伐时期的战友陈诚念及旧日情谊,暗中周旋,才让王碧奎在当年秋天得以出狱。

出狱后,王碧奎才知道,在自己和丈夫被捕之后,他们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年幼的儿子吴健成没人照料,早已流落街头,靠着捡剩饭充饥。

好在吴石的同族侄孙吴荫先冒着风险收留了两个孩子,一些旧部也偷偷送来钱物,才让孩子们勉强活了下来。

王碧奎心疼得直掉眼泪,她不愿一直麻烦别人,很快就带着孩子搬出,在台北租了间简陋的小屋安身。

那段日子有多难,吴学成到晚年都记得清清楚楚。

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从未间断,一家人出门都有人跟着,连说话都得小心翼翼。

为了帮母亲撑起家,16岁的吴学成主动辍学,每天在街边摆地摊缝补衣物、给人擦鞋。

赚来的微薄收入除了补贴家用,全都留着给弟弟交学费。

不到20岁时,她就早早结婚,只为能多一份收入分担家庭压力。

而吴健成也没辜负姐姐和母亲的期望,在艰难的环境里拼命读书,成了家里唯一的希望。

与此同时,大陆这边的吴韶成和吴兰成日子也不好过。

1952年吴韶成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冶金厅工作,可“国民党中将之子”的身份像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还受过审查关押,甚至有过被拔掉牙齿的痛苦经历。

姐姐吴兰成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森林管理局医院,在偏远地区一待就是20多年,默默从事医疗工作,却始终背着“特务家属”的包袱。

但吴韶成始终没忘记父亲临走前的嘱托,更坚信父亲不是所谓的“叛徒”。

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从普通职员做到总经济师,负责经济规划和技术管理,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可心里的疙瘩一直解不开,父亲的冤屈一天不洗清,他就一天不能安心。

1972年,吴韶成鼓起勇气,给中央组织部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层层上报,最终传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

周总理看后当即批示,要求重点处理此事。

1973年11月15日,河南省革委会正式下发文件,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

这个迟到了23年的认定,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吴韶成后来当上了河南省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参与地方立法和监督工作。

吴兰成也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成为研究员,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过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台湾那边,虽然因为种种特殊原因,并没有受到烈士子女的待遇,但吴健成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台湾大学理工科。

1977年毕业后,他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在美国读完硕士后,他先回台湾工作了一段时间,站稳脚跟后立刻做了一个决定——接母亲去美国安度晚年。

1980年左右,王碧奎终于摆脱了多年的监视,搬到洛杉矶和儿子同住,过上了安稳日子。

孩子们各自的生活渐渐稳定,但跨越海峡的牵挂从未停止。

吴学成留在台湾,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每年清明都要去台北郊外的寺庙祭扫父亲的骨灰。

吴健成在美国努力工作,时常给姐姐寄钱。

大陆的吴韶成和吴兰成则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母亲和弟妹的消息,可限于当时的环境,始终没能联系上。

到了1981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当时中美关系已经缓和,国家开始逐步落实烈士家属政策。

在一次代表团访美期间,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得知吴石烈士的家人分散两岸,特意来到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安排了一件特殊的任务——协助王碧奎与大陆的两个孩子团聚

吴韶成接到通知时,激动得一夜没睡着。

他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和姐姐吴兰成一起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洛杉矶国际机场的接机大厅里,气氛格外凝重。

王碧奎穿着一身整洁的衣服,由吴健成搀扶着站在最前面,吴学成也特意从台湾赶来。

当吴韶成和吴兰成出现在出口处时,吴健成率先迎了上去,兄妹三人紧紧抱在一起,眼泪止不住地流。

吴韶成快步走到母亲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哽咽着喊了声“妈”。

周围的旅客纷纷驻足,没人知道这一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分离与煎熬,只看到那泪水里满满都是重逢的喜悦。

团聚的日子里,王碧奎给孩子们讲了这些年在台湾的生活。

当听到父亲的骨灰还在台北的寺庙里时,吴韶成默默记下,在心里许下承诺,一定要让父亲魂归故里。

这次团聚虽然只有短短半个月,却弥补了三十多年的遗憾。

临走时,兄妹四人约定,以后一定要常联系,再也不能断了音讯。

“魂归故里”

1993年2月9日,90岁的王碧奎在洛杉矶安详离世。

临终前,她拉着吴健成的手,反复叮嘱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带回大陆,和吴石合葬。

吴健成含泪答应,这是母亲一生的愿望,也是全家人的心愿。

1991年,吴学成和丈夫夏金辰就已经悄悄从台北郊外的寺庙取回了吴石的骨灰,小心翼翼地护送到郑州,交给了吴韶成。

母亲去世后,吴健成捧着母亲的骨灰从美国回到大陆,四个子女再次聚到一起,商量合葬的事情。

2000年春天,北京香山福田公墓里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合葬仪式。

吴石和王碧奎的骨灰盒被一同放入墓穴,墓碑上刻着“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还记下了吴石的生平和贡献。

墓碑上的诗句是吴石临刑前留下的绝笔,字字彰显着烈士的气节。

站在父母的墓前,四个子女深深鞠躬。

值得一提的是,吴石的好友何遂的墓也在不远处。

两人战前就是挚友,一同从事秘密工作,吴石死后,何遂悲痛不已。

如今死后得以相伴,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参考资料

文案内容和图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牺牲   年后   妻子   孩子   母亲   台湾   洛杉矶   父亲   家人   骨灰   大陆   烈士   台北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