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跑不掉!华为600万年薪高管,带13人偷芯片,如今下场解气

前言

一个年薪高达600万、在华为内部地位堪比“天花板”的技术总监,居然带着13名同事,把企业多年自主研发的核心芯片技术打包“搬”进了自己新开的公司。更讽刺的是,这位名叫张琨的高管,早在留学期间就已经加入美国国籍。

这一次,没人能再说“是不是太敏感了”。因为事实摆在面前:这些人一个都没跑掉。

“高薪高位”的精英,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张琨是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赴美深造,拿到双硕士学位,还在高通做过Wi-Fi芯片开发。从履历来看,他是标准的精英海归。但鲜有人知道,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已悄悄加入美国国籍。

在华为的几年里,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项目能力,迅速晋升为21级技术总监,年薪达600万人民币。这一职位在华为内部极为罕见,意味着他几乎站在了技术体系的最高层。

他主导开发的Hi1101到Hi1105系列芯片,是华为手机、路由器等核心产品的心脏。这些项目背后,是华为长达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研发投入。按理说,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工作,张琨的职业生涯堪称顺风顺水。但他却并不满足。

2020年,美国对华为持续加码制裁,企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期。就在华为全力应对外部压力时,张琨却开始为离开做准备。他意识到,与其在华为拿死工资,不如自己带着技术出去单干,用别人的成果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

2021年初,张琨正式卸任华为职务,转头在南京注册了一家名为“尊湃通讯”的公司,主攻Wi-Fi芯片研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正常的创业项目,但很快,他的行为就越过了法律红线,他不仅带走了核心技术,还以三倍薪资挖走了13名华为在职员工。

恶劣的是,他没有让这些人辞职,而是让他们在华为“白天上班”,晚上“兼职”给他干活。这些人利用职务便利,用手抄、偷拍、智能手表拷贝等方式,系统性盗取华为的底层代码与专利文档。

张琨则用这些偷来的成果,在自己的公司迅速搭建技术体系,并拿出产品投放市场。

尊湃通讯在成立后不到两年时间内,迅速推出了数款Wi-Fi芯片产品,并在市场上表现不俗,甚至一度被业内称为新势力。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芯片的底层架构与华为产品高度相似。2023年,华为的研发部门在分析尊湃芯片时,意外发现了其中藏有自家内部专用的标识符。深入调查后,技术人员几乎可以确认,这些芯片是基于华为核心代码克隆出来的。

华为没有犹豫,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迅速立案侦查,并在2023年底收网,张琨及13名主要涉案人员被同时抓捕。

对于芯片行业而言,这是极为罕见的刑事案件。因为芯片技术不是简单的文档或文件,而是高门槛、高壁垒的核心资产。一款芯片从设计、验证到量产,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

华为在Wi-Fi芯片领域自主研发已经超过15年,投入超过数十亿人民币,而张琨却用几台智能手表和一帮内鬼,试图在短时间内重建一个山寨版。

芯片行业向来是国家战略的核心领域。此次事件,也让更多企业意识到,技术防线不仅要向外防泄密,更要向内防“内鬼”。

董明珠的“拒用海归论”被批保守,如今却被现实狠狠验证了一把

此前4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公开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己的人才。”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不少人批评她“守旧、封闭、狭隘”。但不到几个月后,张琨案的曝光,却让这句争议言论突然有了先见之明的意味。

董明珠并非针对所有海归,而是指出部分海归在价值观、忠诚度方面存在隐患。现实中,确实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留学人员。像钱学森、李政道那一代人,都是从海外归国,为中国科技事业打下基础。但如今的环境不同了,国际竞争更复杂,人才流动更频繁,技术红线更难界定。

企业用人,当然不能搞“唯国籍论”,但也不能只看学历、技术和履历。一个人的价值观、诚信度、忠诚度,才是决定他是否能承担核心岗位的根本。张琨这样的人,能力再强,也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对于董明珠的言论,人们或许还有质疑。但张琨案至少说明了一点:在高精尖行业,安全和忠诚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张琨的落网,确实让不少人“解气”,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2025年7月底,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的真实判决。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而他的13名同伙也一并被判刑。

张琨被判6年,虽然已经是刑事处罚中的重判,但对于年薪百万级别的技术高管来说,是否足够构成威慑?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价值观的引导。在鼓励创新、奖励成果的同时,也要建立清晰的红线意识。不管你技术多好,只要触碰底线,就要承担法律和道德的后果。

张琨案终结了,但它暴露的问题远没有结束。一个技术高管,能在一家顶级企业里偷走核心成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企业制度的松懈和人才管理的盲点。

当然,不能因为一个张琨就否定所有海归。历史上像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海归科学家,是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基石。直到今天,仍有无数海外人才回国投身科研,是中国科技的重要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放松警惕。

张琨和那13名带走技术的同事,一个都跑不掉,他们的结局是对所有心存侥幸者的最好回答。

参考资料:

尊湃芯片窃密案细节曝光:有人白天在华为,晚上去尊湃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科技   华为   解气   年薪   下场   芯片   技术   海归   核心   美国   企业   红线   国籍   成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