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甲骨文(Oracle)曾是全球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占据了重要市场地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早在1990年代就成了甲骨文的主要战场。
但尽管甲骨文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最终还是以一种“黯然退场”的方式离开了。
垄断中国30年,为什么最终被扫地出门?
甲骨文进入中国市场的故事始于1989年,那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信息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作为全球领先的数据库技术公司,甲骨文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迅速将其数据库产品推向了政府、金融、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
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很快成为了这些行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甲骨文的成功几乎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在银行、电信和能源行业,甲骨文几乎垄断了市场。
以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例,这两家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长期依赖甲骨文的技术,市场份额曾一度高达90%以上。
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系统建设中,甲骨文的技术几乎是“标配”,不可替代。
然而,正是这种成功让甲骨文逐渐展现出其傲慢的一面。
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时,甲骨文并未感激,而是以极为强势的姿态与中国企业合作。
甲骨文通过极高的产品价格和附加服务费用,迫使中国企业为其高昂的数据库产品埋单。
尤其是在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中,甲骨文不仅向中国企业收取高额的服务费,还推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条款。
中国联通曾因系统升级时,未按照甲骨文要求使用指定团队,被罚款4000万元。
中国移动在系统升级中被迫接受了“10年服务费=合同金额20%”的霸王条款。
甲骨文的傲慢不仅体现在商业条款上,其对中国本土员工的态度也令人堪忧。
尽管中国市场的成功离不开本土团队的辛勤工作,甲骨文却始终将中国员工视为“技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
在其中国研发中心,几乎没有华人担任管理岗位,关键岗位如技术总监等均由美国人担任。
这种“去中国化”的管理模式让许多中国技术人才感到被轻视,而公司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往往被总部的美国同事“窃取”,成为他们晋升的资本。
甲骨文的傲慢不仅仅体现在与中国企业的商业合作中,还在其对待中国本土员工的问题上暴露无遗。
在甲骨文的中国研发中心,尽管中国员工的技术能力不容小觑,但他们始终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在许多重要岗位上,甲骨文始终由外籍员工担任,尤其是管理层和技术总监等职位,几乎没有中国员工的身影。
埃里森曾明确表示:“永远不会让中国人进入公司高层。”
这一言论充分暴露了甲骨文对中国员工的偏见与轻视。
更为严重的是,甲骨文对中国员工的技术成果往往采取剽窃的方式。
很多中国工程师在研发过程中提出的技术方案和创新思路,最终被美国总部的同事“拿走”并用于自己的晋升。
这不仅导致了中国员工的巨大失落感,也使得甲骨文内部的工作氛围越来越紧张。
甲骨文对中国市场的“去中国化”政策,不仅让中国员工感到不满,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
尽管中国在数据库技术上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甲骨文却始终忽视本土化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傲”政策不仅让甲骨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渐缩水,也让许多中国企业感到愤怒。
这种管理模式和公司文化的偏见和排斥,最终成为了甲骨文在中国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依赖一个从未尊重过自己的外国企业,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国产数据库技术的崛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而甲骨文却因傲慢和偏见错失了与中国企业共同发展的机会。
2008年,甲骨文再次提高服务费用,甚至将年度服务费从800万元涨至2000万元。
面对甲骨文的价格暴涨,阿里巴巴迅速意识到,依赖甲骨文将使其成本大幅上升,并且在技术上也将始终处于甲骨文的掌控之中。
因此,阿里巴巴决定投入巨资,自主研发数据库,以打破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阿里巴巴的反击开始于2008年,但其成果直到2012年才显现出来。
经过四年的技术攻关,阿里巴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OceanBase数据库。
OceanBase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超越了甲骨文的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能力上,OceanBase表现得更加高效。
2016年,OceanBase在国际数据库性能大赛中创造了每秒4200万笔交易的记录,成功打破了甲骨文长期以来在数据库性能上的技术壁垒。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中国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国产数据库的研发战斗。
华为推出了GaussDB数据库,凭借其较高的安全性和强大的处理能力,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腾讯则通过TDSQL数据库,针对社交平台的数据需求进行深度优化,确保了微信支付等高频交易系统的稳定运行。
这些国产数据库的成功不仅打破了甲骨文的技术垄断,更让中国企业在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银行业也迅速响应,开始逐步替换甲骨文的技术系统。
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全面停用甲骨文数据库,改用OceanBase和GaussDB。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巨头也相继与甲骨文解约,转向国产数据库。
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金融行业逐步摆脱了甲骨文的控制,推动了国产数据库的普及与应用。
中国政府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国产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
财政部要求政府部门优先采购国产数据库,这一政策推动了甲骨文在中国政府项目中的失去市场份额。
今天,国产数据库正逐步取代外资品牌,成为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阿里巴巴的OceanBase,华为的GaussDB,还是腾讯的TDSQL,都在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市场需求的推动,国产数据库正在走向全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玩家。
甲骨文的衰退并非偶然,而是其在中国市场傲慢、偏见和不尊重本土文化的直接后果。
尽管甲骨文曾一度在中国信息化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由于忽视中国市场的本土需求与人才,最终导致了中国企业的反击和市场份额的丧失。
甲骨文的失败,提醒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要尊重本土文化,倾听本土企业的声音,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